此刻,一种思绪穿越千年,停留在古农普洱庄园。这里相距勐海县城十余公里,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公路的一边是郁郁葱葱的保护区,另一边就是古农普洱庄园——背靠自然保护区的隐者,在述说着借一片叶子栖居的故事。
我们为何做茶,为何借一片叶子栖居,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命题,也是从物到心的一个历程。
最开始的茶叶,是非常物质的,无论是神农氏尝百草,还是云南少数民族把茶当凉拌菜吃,都是作为药物、食物与生活饮品在使用。而茶圣陆羽的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茶叶的心灵妙用,为之建立了一整套从种植、加工到品鉴的体系,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层面,还上升到精神享受的高度。故自唐代起,茶就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用品,更是一片从心灵深处长出来的芽叶,承载着国人精神的寄托。于是,我们就有了唐煎、宋点、明泡等不同时期的茶道。而明代是中国茶道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因为文人雅士将茶道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但强调茶器的作用,还重视品茗空间的营造,对茶室的布置极为讲究,而且茶室还要跟外部空间融为一体。从物到心,从心到自然,茶在明代成了一种充满隐逸精神的饮品。
古农茶业掌门人岩文就是喜欢那片叶子,追寻其真味而做茶的。古农做茶十余年,用岩文的话来说,前个十年是解决物的生产问题。于是自2004年起他深入茶山做茶,沿着奔流而下的澜沧江,从临沧的邦东、勐库,到版纳的勐海茶区建立了十余个全程不落地的手工制茶工坊,十年如一日推广古农独到的铁锅炒茶技艺,并建立了现代化的国家QS工厂,在山东济南建立面积16000㎡的仓储中心。古农所做的这一切,只是想还原那片叶子的本真与原味,用最纯粹的、最原始的古树纯料,采用经现代科学与卫生改良的传统工艺,为世人奉上一杯陈香馥郁的、最厚重、最云南味的——普洱茶。
岩文自2002年起构建古农的茶道文化体系。好茶要配好器。他认为,普洱茶作为大自然赐予云南的厚礼,要用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云南建水陶来承载——云南陶泡云南茶还原真味,于是其深入建水探寻紫陶的神韵与奥秘。一年多来,古农与建水制陶名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行业内第一个“建水陶”爱好者专业论坛社区,邀请数十位制陶名师入驻,交流与传播建水陶文化,打造建水陶的第一网络社区。
就像上文所说的明代文人事茶,不但择器,而且极为强调茶空间的营造。明人留给我们的茶道遗产,在某种程度上,我想就是一幅意境幽远的山水画。明人的品茶场景,再也见不到宋代斗茶的热闹场面,茶会变成了一种雅集,三四个志趣相投的好友静待一起品茗,一两个童子在松树下生起竹炉煎茶。雅集场面,就像山水画,淡淡几笔,疏朗中体现韵致,在有限的物质中体现精神的无限可能。明人需要一个独立的茶空间来承载强大的精神世界,于是文人纷纷建立起精致的茶室,而且这茶室很可能本身就是私家园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还依山傍水而建,进入忘我的境界,融入大自然之中,成为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如果说建水陶是个装普洱茶的绝妙空间,那么庄园就是一个承载普洱茶道的精神空间。从建水陶到普洱庄园的打造,岩文一直在探寻古农独有的茶空间形式。
还是回到我们为什么做茶,从世俗层面讲,茶叶关乎开门七件事,是老百姓的生活日用品,是茶农的衣食父母,是茶商赚钱的道具,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物资。而对于文化来讲,茶是一种消磨岁月,提升精神境界的雅事。再上一个层次,对于终极关怀来讲,茶是一种灵魂的事业,是心灵的家园,是精神的归宿。
我在茶城曾经听到一位茶商讲了一句令人感动的话,其曰,做茶一辈子,最大的理想就是老了以后,把自己做的每一年的茶都摆出来,搞个茶品展,面对自己一辈子的作品,此生足矣。而岩文一生的创作之路无疑就是做茶,而他的作品不仅是古农精心制作的古树纯料之标杆茶品,而且他想打造一个空间,一个绝妙的喝茶养生与养心的地方,展示古农茶业制茶技艺与茶品;营造一个借茶休憩灵魂的地方,邀请天南海北的有缘人来古农普洱庄园放松身心,让灵魂停歇一会儿,再出发;到了终老,与几个人生知己,放下万缘,在庄园里颐养天年,静静地度过人生最后也是最美好的时光。
茶,说到底,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以茶为媒介来解决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心的关系的。因此,茶叶虽是一片小小的叶子,却是一叶一菩提,映射着大千世界。我们为什么做茶,这是茶人的千年一问。陆羽一问,问出了《茶经》;明人一问,问出了独立于尘世的“茶空间”;而古农茶业一问,无疑是想在大工业时代安放我们的灵魂,去寻找一个后现代的精神家园。
于是,我们便有了古农普洱庄园,远离城市与工业文明的喧嚣,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缘,距离勐海县城10分钟车程的地方,寻觅一方净土,以素心人的手笔营造一个栖居心灵的关于茶的空间。古农独特的茶道精神就体现在这庄园里——俭德、仁和、觉心:
岩文认为,人来到世间,要解决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心三大关系,这三大关系处理好了,才是完美人生。
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古农提倡来自道家的“俭德”精神。人类离不开物质的供养,从事物品的生产,是人类生存之本,跟大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之道。“俭德”则是我们应培养起来的,对待物质的态度,检以养德,以德为本,崇尚俭朴,勤于劳作,才能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庄园里建有从鲜叶初加工制作至成品精加工制作,全透明、观光型的一条龙生产平台,展示古农茶道文化的物质成果。同时,整个庄园完全融入周边环境,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庄园的背后是傣家的山地,植被茂盛,空气清新,一小片、一小片的茶园、包谷地、甘蔗园、菜地与果园,就隐藏在各种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林与蓬勃生长的杂草之间。庄园的前面是一条通往勐海县城的公路,公路对面就是总面积达7870公顷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自然保护区坐落在勐海县西北部,与勐遮、勐阿和勐满等乡镇接壤,境内分布有云南樟、肋果茶、假山龙眼、思茅松等几十种保护树种以及野牛、云豹、蟒蛇、灰叶猴等珍稀濒危动物。如同明人的茶空间,是一幅山水画,人类文明的一切痕迹非常自然与妥帖地融进大自然中去,成为一幅和谐的图画,古农的普洱庄园也是依山傍水而建,而且建在西双版纳这个著名生态绿洲之中,建在自然保护的边缘,这无疑是一幅洋溢着原生态生命力的山水画图,无论是人物还是植物与动物,以及茶事,在里面都是寂静与安详的,又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古农主张源自儒家的“仁和”思想。“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平相处,充满友善互助精神。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儒家是最强调人的作用的,人与天地并列,可参赞天地之造化,有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在事功的层面,古农强调人和的作用,就是其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广结茶缘,才成就了古农的今天。如今,古农构建普洱庄园,处理与附近老百姓的关系亦是一种互利合作的关系。
古农普洱庄园的计划是,与附近的村民合作,引导他们种植上千亩的绿色生态茶园,然后由古农茶业收购鲜叶,在庄园里制作成绿色生态茶品,专销国内外的高端市场。据媒体报道,自然保护区周边散居着33个自然村和1个农场的分场,其中,保护区内有村寨8个,总人口超过万人。这些村寨大多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基础差,加上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不高,毁林开垦、乱砍滥伐、违法盗猎等现象时有发生,给保护区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古农普洱茶庄园引导当地原住民种茶,既可提高其收入水平,又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的干预与破坏,开创了一种自然保护区与庄园经济共赢的全新的开发式保护模式——“茶庄园模式”。
在处理人与心的关系上,古农发扬来自佛家的“觉心”理念。古农的茶叶事业,只有听从内心的召唤,以开悟的心态,才能告别小打小闹的境界,登上大雅之堂。同时,人生不光是事业,还有纯粹的精神追求,去体悟宇宙人生的真意。
人们可以静静的待在庄园的品鉴中心慢慢的喝上一杯茶,可以躺在独家别栋的傣家小竹楼里做一个原生态的美梦,可以在餐厅里点上酸辣开胃的傣家菜肴,可以拿起鱼竿到一池碧水中垂钓,可以在庄园里的那棵大菩提树下享受一米阳光,可以在茶文化交流中心话茶,茶语清心,明心见性,畅谈人生与信仰,探索内心世界,可以在庄园的创意中心写文章,画画,进行人类精神文明的创作……
如果说,版纳的小勐养自然保护区以生存着野象而出名,在那里建有“野象谷”,让世人一睹野象的芳踪;那么,古农庄园旁边的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在我国极为稀少的野生动物和濒临灭绝原生物种,那么这里就是原始“自然谷”了,古农的普洱庄园就是天然的“观景台”了。据说,保护区的野生动物非常害羞,白天躲在密林深处睡觉,往往晚上才出来活动,能遇见的人少之又少,曾经有个自然保护区的职工守候了三个月才拍摄一组珍贵的野生动物照片,这是非常难得的影像证据。
野生动物是自然保护区的隐者,它们在借一片绿色的净土栖居。我们还是不
要打搅这些大自然的隐者吧,让我们静静栖居在古农普洱庄园,谛听来自原始森林深处的丛林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