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开始,普洱茶首先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和马来西亚风靡,便迅速扩散到”珠三角“地区,云南作为普洱茶原料的原生地,受其影响,普洱茶热便在云南欣起了一阵狂浪。
当时,普洱茶的知识尚未普及,大部分云南人以为普洱地区生产的茶就叫做普洱茶。还是台湾的邓时海先生写了一本《云南普洱茶》的书,才理清了普洱茶从历史到现在的基本脉络。
由于普洱茶在茶叶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所以,很多省份也开始生产普洱茶。
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制定出普洱茶地方标准,从而结束了生产普洱茶长期无标准可依的局面。至此,普洱茶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正当全国处于普洱茶热的时候,现在为王的老班章古树茶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老班章村民是这样讲述他们当年卖茶的情境。
那些年,只有布朗山乡供销社收购茶农的茶叶,当时是将茶叶分为三个级别收购。
一级茶的要求:新品种,芽头要小,采摘要短(一芽二叶为最佳标准);杀青、揉捻后为紧条,而且条索要统一。
一级茶的标准都是按机制茶的样品来制定的。说实在话,那些年的老班章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钱去买台机器来揉茶。
在说老班章那些古树茶,在那个年代属于“荒茶”,有的叫“大树茶”,甚至有些专家把这些茶树定为"野生茶",并撰文说这些茶不适合饮用。
基于种种原因,再加上这些古树茶产量不高,采摘困难,以及老班章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正适合茶树的生长,从来没有人去修枝,打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些茶树真正是“野蛮生长”。
老班章村民也是在连油盐柴米都没有的时候,才钻进密林,去采摘这些像大树一样的茶叶。
老班章古树茶的特征就是芽头大,嫩芽长,无论你如何采摘,都达不到当时的一级标准,再加上手工揉捻的不规则性,所以老班章茶在布朗山乡的供销社收购点很难评上级别。
由于当时交通不方便,从老班章村到布朗山乡供销社,要走八个小时的山路,每一个去卖茶的老班章人都觉得去一趟不容易,都要憋足了劲,凭自己最大的能力背茶,最狠的人背到七八十千克的重量。
然而,最可悲的是,辛辛苦苦将茶叶背到布朗乡供销社的收购点,运气好一点的人,评上三级算今天的茶叶卖掉了。
当时的价格也就是几块钱一千克的毛茶,收入还有几十块钱。
运气不好的到了那里,连级别都评不上,供销社收茶的人坚决不收。这时,多少天的辛苦就像飘在格朗河水面上的一片枯叶,顺水飘得无影无踪,你又不能将这些茶叶再背回去,只得在布朗山乡找个僻静的地方赶紧倒掉,望着像垃圾样堆在地上的茶叶,那种心中的痛楚用文字是无法形容的。
其实,当时丢弃的那些茶叶,按现在的老班章的茶价来算,也值几十万元人民币,如果当时茶叶存放得当,到现在,那些茶就属于老茶,价值那就是无可估量。所以说,有时候历史会给现实开一个很滑稽的玩笑。
到了2002年,老班章开始转运,一条有政府投资的扶贫公路紧贴这老班章村,和古茶园擦肩而过,这使藏在深闺无人识的老班章古树茶第一次向世人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2003年,由于普洱茶继续升温,云南茶科所以每千克13元的价格收购了700千克老班章古树茶,用作研究的原料。
老班章古树茶第一次冠冕堂皇地走入了科学的殿堂。
茶科所对老班章古树茶茶多酚的测试,得出一个重要的数据,那就是老班章古树茶茶多酚含量竟然达到了4.6,这个数据也成了人们追捧老班章茶的一个理由。
2004年,一个广东人来到老班章,当时以129元的价格,就买走了一吨晒青毛茶。
从此,老班章的茶价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到了2007年的开春,茶价一步就跳到了每千克1700元。在云南普洱茶其他产区的毛料还停留在百元以下,当时1700元的茶价真实有点吓人,老班章人也像茶价一样,只愿走高,不愿走低,所以,只有少数村民卖出一部分,大部分人的茶都堆在家里。
到了第二年春天,也就是2008年,普洱茶出现了第一次崩盘,老班章村民家里的茶越来越多,老班章人开始恐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