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白茶不同于大多数中国其它茶叶,属微发酵茶,由古代中国茶农多年经验制作的传统名茶。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制作工艺也与传统茶叶不同,少了杀青与与揉捻步骤,采摘后,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
白茶-白毫银针
白茶-白牡丹
白茶-贡梅
白茶-寿眉
白茶-金花白茶
白茶-月光白茶
发酵的白茶是什么茶?微发酵的白茶是新茶,发酵程度较深的白茶是老白茶,白茶在多年的存放过程中,茶叶内部成分缓慢地发生着变化,香气成分逐渐挥发、汤色逐渐变红、滋味变得醇和,茶性也逐渐由凉转温。微发酵的白茶是白茶
白茶的微发酵实际上是伴随着萎凋全程。白茶微发酵既不是微生物发酵,也不是单纯的化学氧化,而是依赖于鲜叶内源酶的酶促氧化作用,是鲜叶有机体的自体分解过程。
萎凋化学变化过程中,许多不溶性的大分子物质大量分解,如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及氨基酸,多糖类分解成双糖、单糖、果胶等产物。分解后的这些物质参与了茶叶色、香、味品质的形成。
在微发酵过程中,各种内含成分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如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叶绿素的破坏、蛋白质和糖类的水解及芳香物质的变化等。
白茶不炒,保持了生物酶活性,萎凋过程中,细胞失水,酸碱失衡,叶细胞膜透性改变,各类活性酶与反应底物接触,酶促反应生成各类风味物质。白茶不揉,叶细胞相对完整,反应不像红茶那么剧烈,所以白茶是微发酵,既保持了相对较多的茶叶原生物质,又分解了各类大分子物质,使茶味更加醇和饱满,茶香更加芬芳迷人。
发酵程度较深的是老白茶
1、一年茶
因为白茶属于微发酵茶,刚制作出来的头年白茶,口感接近绿茶,茶性较寒凉。香气清新鲜纯,有类似豆浆的香味;汤色浅黄明亮,汤感爽口请锐,如清泉甘露,滋味相对平淡些。
2、三年药
指存放了三四年的白茶,其茶性已悄然发生变化。储藏得当的白茶,在两三年里,茶叶内部成分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青气褪去,汤色加深,由浅黄变到杏黄或橙黄。新白茶有甜香和毫香,通常用“毫香蜜韵”来描述,而存放三四年后的白茶往往会有“荷叶香”,香气已渐趋醇和,滋味渐柔,入口顺滑,茶性也由凉渐转平和。这个时候的白茶,亦茶亦药,品藏皆宜。
3、七年宝
指存放存放五到七年之后的白茶。这个时候的白茶,香气有清甜花香,细嗅下陈香出现,并且伴随着储藏时间的推移,会呈现出枣香,乃至发展成为一种舒适的“药香”。好的陈年白茶汤色如琥珀,鲜艳而且油亮;其滋味变得醇厚饱满,入口也更加顺滑,甜度、粘稠度也会逐渐增加。
总的来说,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发酵的程度不是很高,但是白茶在保存的过程中,茶叶里面的微生物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具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但是在保存的时候一定要遮光、密封、无异味、干燥、常温、离墙、离地。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白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主要品种分为:首日芽、天山白、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