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的精品茶膏在制作过程中是非常的独具特色的,经过选料,收水,冷淀,精炼,收膏等过程精制而成。贡茶院制作茶膏是在借鉴民间制作茶膏的工艺基础上,再加上选料考究,加工精细,精确控温等多方面的操作,熬制凝结成茶膏。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亇环节:
①选料及清洗——将云南上贡的顶级普洱茶粗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后进行蒸湿,然 后分解为小块,这一过程中经数十道工序,讲究所解小块叶有完形,不能 造成茶叶的断裂,其中精选工艺能够达到茶叶的叶片级,每一工序都精挑 细选,严格控制。
②收水——采用晾晒和压榨,先将多余水分透析出来,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挤出, 其间通过短期的加温熬制,使茶叶的纤维与内含营养物质分离,并反复过滤,收 汁;
③冷淀——把不同阶段中所得到的茶汁经沉淀后进行归类,使所用茶叶浓度接近,通常有 经验的工匠能从一份茶汁中分离出将近36种不同要求的茶汤;
④ 精炼——将得到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隔水以恒温加热,通常使用珍贵的花梨木制 炭,取其能恒温,持久。选配天干地支阴阳时辰,隐含吸取日月精华之意.
⑤ 收膏、压模——将析出的茶汁糊状物经降温干燥,获得稠密度更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 后成形,放入高档瓷瓶中。
清代茶膏最早来源于云南少数民族的土司采用大型铜锅进行熬制,完全凭借经验制成品,由于云南是茶叶大省,产量较为可观,使得其中有一部份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西藏,受到西藏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青睐。由于所得不易,成为上层贵族(包括活佛级以上的僧侣、宗教领袖)享受的特权物品之一。同时又禁止民间饮用。当时有很多大寺院自建制膏工坊,自行熬制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时期清朝庭开始通过与青藏的政治接触了解到这一物品,并逐渐被高层人士所接受,形成清宫固定的生活习惯之一,末代皇帝溥仪曾对著名作家老舍提起过:“按清宫的生活习惯,夏季喜欢喝龙井茶,冬季则爱喝普洱膏。”,他又说:“我每年不会放过喝‘头贡’的。普洱茶膏是皇室的宠物,拥有普洱茶膏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雍正皇帝特别喜欢饮用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其指定云南普洱茶膏成为贡品,开始每年向朝廷进贡,成为皇室贵族的高级茶饮。
在清代由于云南省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当时的中央满清政府猜忌,茶膏转而由宫廷中贡茶院选用茶马司所进贡普洱茶制作,专供皇家所享用,这一类茶膏目前存世量极少,曾有3克拍卖出近万元的纪录。同时,由于清宫贡茶院制作茶膏的一系列繁杂工艺要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这种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它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恒温状态下的生物培养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提取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通过这一工艺生产出的产品,相比于民间采用手工作坊技术粗制滥造而成的简陋产品有极为明显的品质差异,得到了历代皇室成员的青睐,被后世称之为茶中精品。
这一系列繁杂工艺的好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因为经恒温培养后,能分解及杀灭大多数特定的有害物质,并同时使大量有益成分得到壮大,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这一过程,其实是人为的模似出一个类似于茶马古道中的提炼环境,使得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