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贡茶加工工艺流程
1、采摘时间:每年3月上旬至9月底为采摘期,根据鲜叶等级要求,分期分批留叶采摘。
2、采摘要求
(1)特级鲜叶:一芽一叶初展>90%,一芽二叶初展<10%以下,芽长于叶或芽叶等长,大小均匀一致,色泽油绿,不得带蒂,无病叶、紫叶、鱼叶和红叶。
(2)一级鲜叶:一芽一叶>70%以上、一芽二叶初展<30%芽叶等长,大小基本一致,色泽翠绿,芽叶完整,无病叶、紫叶、鱼叶、红叶。
(3)二级鲜叶:一芽二叶为主、一芽三叶初展<10%,色泽绿润,夹有少量幼嫩的对夹叶。
3、采摘方法:提手采,不应捋采或抓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均匀一致。
4、加工工艺
工艺流程:
(1)机制:摊青→杀青→理条→做形(压扁)→烘干→包装→入库。
(2)手工:摊青→青锅→摊凉→分筛→辉锅→分筛→再辉锅→包装→入库。
工艺要求:鲜茶叶必须进行摊凉,摊放厚度一般在4厘米至6厘米左右,鲜叶失水率应控制在15%至20%之间。
七佛贡茶品质特征
七佛贡茶外形扁、平、直、光,色泽油绿、绿润。香气高香而持久,且有兰花香或栗香之味,滋味鲜醇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匀整明亮。具有叶片厚、内质优、滋味醇、香气浓、耐冲泡等特点,是醇正的天然饮品。
七佛贡茶历史溯源
七佛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武王四年(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小国伐纣成功后,苴国侯(苴国,今广元一带,国郡设于今老昭化,称葭萌关),用当地所产的桑、蚕、丹、漆、茶等上供给周武王,这是迄今为止茶叶作为贡品最早文字记载。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如今的青川县七佛乡,依然能见到许多野生的大茶树。武则天当政时期,唯独七佛贡茶情有独钟,曾专置茶官,在七佛建贡茶园,年年上贡,遂有后人传颂的“女皇未尝七佛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唐末益昌(今广元南)县令何易于,因其作为“事关军国,理涉兴亡”,被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循吏传》专门立传。当时朝廷下诏征茶税,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于是,何易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的木牌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因为何易于挺身为民,最终没有把这事上报朝廷。
据《昭化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原国民党四川省主席邓锡侯训令:“本省昭化县凉葛乡所属大佛滩,出产贡茶,品质上乘,为本省名贵特产,颇具推广价值”。大佛滩就是今七佛乡,“七佛贡茶”因此而更加出名。
七佛贡茶,四川省青川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七佛茶产于青川县七佛乡,唐代曾为贡茶,茶名由此而来。茶区最低海拔580米,最高海拔2100米,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木繁茂,山间终年云雾缭绕,山脚四季清流妙漫,土壤肥沃,冬暧夏凉,无任何工业污染源,是有机茶生产的理想环境。七佛贡茶外形扁平、尖削,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醇和,汤色绿亮,叶底匀整。
2008年05月0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七佛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