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天地精神相往来呢,我们先来看《大观茶论》的一段话: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天地精华,山川灵秀,共同孕育了这样一种神奇的植物,正因其往来天地精神,所以才能够有“祛襟涤滞,致清导和”的神奇功效。这种天人合一的体验并非是从宋代开始的传统,我们看唐代的《茶经》中魏晋以来对茶功能特质的记载,其中多有这类的描述,还有像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肌骨清……通仙灵……”这个都是一脉相承的。
那为什么我们现代人很难有这种体验?是什么原因从天人合一变成了人天之隔?我们为什么要从古树茶入手来体会这个天地精神?又或者说为什么天地精神相往来是古树茶的特质?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古树茶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树种
要了解茶树,首先要看树种,在很多情况下,树种要比树龄更为重要,树种的差异要比树龄的差异更为本质。
不仅是云南的茶树,我们现在各地所有的茶树都可以按繁殖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扦插,就是从茶树的母本上折下枝条繁育出来的;另一类是实生,也就是用茶果子,种子种出来的。
扦插的繁殖方式,可以称为“无性系”繁殖,而实生的繁殖方式则是“有性系”。有性系繁殖的实生茶树也可以称为“群体种”,因为繁殖的过程涉及到异花授粉,不同茶树之间的基因交流。这也是这两种繁殖方式的核心区别:扦插的方式从基因上来说是母本的复制、克隆;而实生的方式是自然茶树群体的基因交互的结果,同一茶园不同茶树有基因的差异。
还有一个名词“台地茶”,往往与古树相对。台地茶这个称呼本身只是茶园的种植养护方式,并非品种上的概念。但因为扦插茶园基本都会用这种方式来提高产量,所以概念上有所重合,提到台地茶,也就是在说现代扦插的高产茶园了。而且台地和古树茶园从外观上来说一目了然,所以也就成为最常见的区分方式。
一:单一与丰富
基因的单一与丰富也带来口感香气的差异。实生茶园的茶往往具有更加丰富的滋味与口感层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茶园内形成了一次原始的、深层次的拼配。相比于不同茶山之间的拼配,这是一种高阶的自然拼配,天然的具有和谐性。在品鉴中,如果不从茶气农残等特异性指标入手,单凭口感也是可以对古树和台地茶进行大致区分,道理即在于此。台地茶口感单一,缺乏层次;古树茶滋味香气有很多类型,无论哪种类型,这种丰富性还是可以感受到的。
茗寿堂有一款名为“大观”的茶品,口感层次十分丰富,有的茶人朋友喝到后认为是拼配茶品,我回答的确是拼配,但不是我拼配的,而是大自然上百年的拼配形成的,我们到茶园看一下,就能看到这种品种的丰富性,那口感的丰富就可以理解了。
二:扦插品种和口感无关
我们还需要了解,扦插品种的培育往往不是出于口感的考虑。过去良种培育更多的考虑是:“产量、外观、早产、抗寒、抗旱、抗倒伏”等等。像绿茶比如龙井茶都是贵新的,早产品种如龙井43就会受茶农的欢迎,但近年来随着大家品鉴的深入,群体种也逐渐受到资深茶友的重视。
云南的无性系品种主力的是云抗系列,包括云抗10、云抗14、云抗43、云抗27、云抗37等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些品种培育是出于抗性指标的考虑,包括抗寒、抗旱、抗病虫害等方面。
这些指标和口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实际上,生活中我们偶尔遇到一些老品种的西红柿、玉米、水果等等,口感常常令人惊艳,但是由于产量、推广渠道等等问题,甚至由于种子工业资本的扼杀,可能慢慢就湮没无闻了。
这两种品种各有特点,也面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这是茶友需要了解的。
三:病虫害与农药使用
扦插品种虽然进行了优选,但是扦插茶园病虫害却往往更加严重。这是因为,一方面基因的单一,对于虫来说更容易适应并形成灾害;另一方面高密度的种植方式、缺乏植物多样性也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扩散。在实践中这种高密度的扦插茶园是很难避免农药使用的。相对而言实生茶园情况要好得多,一方面基因的丰富性,对于昆虫来说适应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低密度和植物多样性也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和扩散。实际上生态较好的古树茶园都是完全可以避免农药使用的。
四:扦插品种相对来说侧根更加发达,而实生品种则主根发达。侧根发达有利于提高农药化肥的使用效率,主根发达则利于吸收不同土壤深度的营养成分。
五: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性系的繁育方式本身蕴含着自然的阴阳和谐,这种从口感的体验上也有踪迹可寻,无性系繁育则背离了这种自然规律。当然仅从营养化学成分来说,也看不出有什么本质不同。但如果我们要体验这种天地精神,那还是颇有关系的。这方面不需争论,各有所好、各取所需吧。
作为世界茶树的源生地,云南的古茶树树种资源十分丰富,往往一座茶山的树种比内地几个省的树种加起来还要丰富,这也是珍贵的种质资源宝库,只要用心配合树种特点调整工艺,能让我们更多从不同侧面体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看完了树种,我们能感受到实生与扦插的差异,鉴于市场上不管哪一类茶,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扦插高产茶园,我们喝到的东西大概率已和古人大不相同,那感受自然也会有所差异。
树龄
看完树种再看树龄,茶中所谓古树自然是树龄较大的茶树,这里我们不做严格的界定,因为古茶树树龄活体并没有科学准确的测定方法(后面再详谈)。为讨论方便,我们粗略的界定在百年以上的茶树,或者宽泛一点界定在建国以前种植的茶树。
一:根系特点
前面说过实生茶树的主根会向下扎的很深并不断延伸。树龄越大,扎根越深,就可以接触和吸收不同土壤层面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不同深度的地下水也有所不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同考古发掘现场显示的一样,不同土壤深度也带有不同历史年代的信息和记忆,这也让我们对古树的品鉴更有遐想的空间。
二:古来传统
对古树茶的推崇并非只是近年来的风气,在茶文化巅峰的北宋时期,大树茶品质优异已经是大家的共识。沈括《梦溪笔谈》:“建茶皆乔木,吴、蜀、淮南唯丛茭而已。”已经说明当时最好的建茶是大树茶。《东溪试茶录》里记载这些茶树较大的有丈余,和现在云南茶山上古树差不多大。梅尧臣《次韵和再拜》:“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正是应有之意。
三:树之修养
从品鉴来说,古树尤其是高龄古树自有其修养,时光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常能体会那种铅华褪尽,精神却更加凝练的气质,甚至体验到超越香气滋味的东西,这个在后面再详细的分析。
四:生物学上的支持
从生物学上来说,大树的代谢过程更为复杂,从深深的根系到高高的树冠,代谢的空间也更为广大,有利于丰富的次生代谢物的形成和聚集,这是扦插的台地茶难以比拟的,必然带来口感和对人体作用的差异。
五:长寿植物与长寿信息
不同年龄的同样一种植物,对人来说功效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自然界的现象,具体的机制却不很清楚。很多药材比如人参都有这种特点,这也让我们对古茶树的特质更加感兴趣。
地理生态
我们国家的高等植物一共有三万多种,云南境内就有两万多种,可以说云南是个特别适合植物生长的地方。从后天八卦的角度,云南恰占一个坤位,得天独厚,也是对植物特别友善的。当我们来到像斗南花卉市场这样的地方,尤其是夜市,无量无边的花海更是令人惊叹,国内鲜花十支有八支都是从这里出去的。多雨不湿,日晒不热,常年积温降水适宜,这是气候环境的优势。
茶组植物更是这样,世界上茶组植物有4个系,37个种,3个变种,云南就有33个种,2个变种;而且其中26个种,2个变种都是云南独有的。这正是世界茶树源生地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是孕育大量古茶树的种质基础。
从生态来说,原始森林里面的野生茶树自然拥有无以伦比的生态环境;林地茶园也基本都和森林环境融合,在天然的环境中生长;即便村边茶园,因为茶树间距较大,茶园内植物多样,近似自然农法的状态,也比普通的台地茶园好很多。
地理区位上的独特优势,生态环境的优异都为古树茶精神气质的形成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除了考察茶树和环境,我们还要再看工艺,是否有其独特之处。
工艺与转化
从工艺是否完备精细的角度来看,古树茶可谓非常初级,如果以其他茶类的标准甚至可以说尚未完工,因为本来这就是边地山民的简易工艺。但恰恰是这种简易的工艺对古树茶气质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站在天地精神的角度,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描述这种工艺:筑基存真。对其他茶类来说,完成就是完成了,最多也就是褪褪火;对于普洱茶来说,做好了只是打了个基础,还远未完成,还需要在后面的时间里和自然共同来转化升华。不仅从原料上来说,从整个普洱茶的加工转化来说,都是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个过程。
我们通过和其他茶类的比较来看普洱茶工艺的独特性。
乌龙茶和红茶这些和普洱茶工艺差异比较大,不太有可比性。相对而言这些茶,尤其是乌龙茶,是人工介入最深,工艺最为精细繁复的品类,代表了中国茶工艺发展的高水平。
绿茶和普洱茶加工工艺上差别粗看起来并不大,主要是杀青方式以及杀青程度包括含水率的差别,但是后面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关键就在于相比于绿茶加工完的工艺完结,普洱茶加工完仍保有相当的活性,这种活性带来了后期的转化,可谓是生死的差异,这就是是否“存真”的问题了。关于这二者的具体区别和原理,我们在工艺部分还会再分析。
我们再来看黑茶。很多人问普洱茶是不是黑茶,生茶应该说和黑茶没有太大关系,只要是做普洱茶尤其是做古树的朋友我想应该都会认同这个观点。普洱熟茶虽然工艺上与其他黑茶有所差异,但是归为一个大类倒是可以接受。
黑茶无论是普洱熟茶,还是广西六堡、安化黑茶,乃至茯茶或者一些边销茶,大致都经历了一个类似渥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以水攻火,产生了阴阳的转化,所以喝起来会感觉刺激性较低,比较舒服。但是和生茶的转化机制不同,相对而言缺少“生气”,这就和渥堆的工艺有关了。这个我们在品鉴时可以慢慢体会,普洱生茶那种生机开阔的感觉,黑茶是不具备的。
当然我们说这都是站在普洱茶的立场上来看的,站在天地精神的角度来看的。实际上茶类无好坏,只看适合和喜好而已,下面说的白茶也是一样。
同样的,白茶也是一个后期转化非常重要的品类。相对而言,白茶存真有余而“锻炼”不足,用我们前面的话来说,相对于普洱茶来说,缺少一个“筑基”的过程。白茶尤其是传统工艺,主要是萎凋的过程,这个没有高温杀青,存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茶青来说,好像没有经过足够的“折腾”,没有打下这个基础。我们从普洱茶与白茶后期的转化上,能够品出这两种风格的差异。
普洱茶的确是个十分特殊的门类,有萎凋,但萎凋不是为了产生萎凋香;有杀青,但不是为了产生杀青香;这些工艺仅仅是两个字——“筑基”。基础是在地下的,是开始的时候看不出来的,但是对后期的转化非常重要。
普洱茶刚做出来并不好喝,甚至还带有点植物的味道,这是容易被人轻视的地方。但是只要是满足这四个字:“筑基存真”,就是成功的工艺。我常常说对普洱茶来说喝不出工艺是最好的工艺,这和其他茶类差异非常大了。一款普洱茶刚做出来,如果香气四溢,特别惊艳,这个时候反而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后面的转化就会出问题。而乌龙茶则大不然,好的做茶师傅能够天地人合一,以极致的工艺方能呈现一款韵味十足的茶品。
实际上“筑基”是一个道家的词汇,除了字面上打基础的意思之外。筑基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建筑先打基础再行修建不太一样,道家所谓的筑基之后,其实反而不需要多少刻意的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自然而然“长养圣胎”,也就是我们说的天地精神的滋养升华。所以说古树茶的工艺和转化特别符合这样的一种观念。
关于转化的过程机制,我们主要放在后面“藏养”的部分再展开,这里需要提示一下两种常见的对转化的误解。
一种是建立在对熟茶微生物转化机制上的理解,这个我们前面说了,生茶和熟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子,生茶是内在生机的转化升华,不是简单的外源微生物作用,那种更类似加工臭豆腐的原理,当然也有很多人喜欢这种口感,而且对胃也比较友善,但和我们体验天地精神是云泥殊途。
一种是建立在过去湿仓存储经验上的理解,这个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误导了普洱茶的藏养。尤其是大量通风带来内含物质流失和品质骤降,已经失去了藏养和品鉴的意义。天地精神固然需要与自然交互,但却不能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展开。
实际上我们看很多茶人在报刊或网络上在谈普洱茶品鉴时,会发现他们并没有喝到过真正藏养得当,体现古树普洱精神气质的茶品。没有喝到,自然就不会有天地精神往来的感受,那这些谈论都变成了空对空。令人遗憾之余也提示我们推广恰当的藏养方式是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