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更喜欢白茶不外乎以下四个原因:
其一,白茶的滋味柔和,淡淡的、甜甜的,容易被接收,而且容易和其他的香草和干果混合着喝,白茶既适合泡热茶,也适合泡冰茶。
其二,喝白茶的人一般都很关注食品和饮料与健康的关系。他们认为白茶有很强的保健功能。而且因为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只有萎凋和焙干两道工序,既更多地保存了茶的自然品质又促进了环境保护。
其三,白茶容易保存,放在茶罐里常温存放即可,很多喝白茶的人更喜欢喝一两年前的白茶。
其四,泡白茶可以用沸水,冲泡的时间也可以长一点。换句话说,它没有嫩绿茶芽那么敏感,水温一高了就把茶烫熟了。它允许我们泡茶的人犯错误。
白毫银针是历史名茶,早在清初就有名。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银针白毫。约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在福鼎选育繁殖成功,于是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种茶树的壮芽为原料,菜茶因茶芽细小,已不再采用。政和县1880年选育繁殖政和大白茶品种茶树,1889年开始产制银针。
白毫银针早在1891年开始外销,1912~1916年为极盛时期,当时福鼎与政和两地年产各1000余担,1917~1921年受欧战影响,销路阻滞,一落千丈。近数年来,白毫银针年产也仅在几百公斤至一千公斤之间,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目前白毫银针主销港澳地区。也销往德国及美国等地。在欧洲有的在泡饮红茶时,于杯中添加若干银针,以示名贵。
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在30种名茶中列第二位,1990年在河南信阳召开的全国第二、三次名茶评比会上,又两次评为全国名茶。
白毫银针在加工过程中,不经过炒揉,而是在萎凋中使其生物化学发生自然变化。水分是经过自然蒸发的,鞣质也就起了变化:而细胞的活力则逐渐下降,氧化酶反而逐渐活动起来,茶叶内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失去平衡,在强烈的呼吸作用中,鲜叶开始进入发酵。由于茶单宁复合物进入氧化阶段,从而改变了茶青原有的苦涩味和青气,使茶叶的色香味达到人们理想的要求。
茶青通过上述这些物理到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不但使白毫银针具各其它茶叶所具有的内含物,还使其拥有了其它茶叶含量较少的丰富活性酶。根据有关报道表明,特级白毫银针的活性酶普遍高于其它茶叶近一倍。除此之外,白毫银针还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维生素族、儿茶素、25种氨基酸、茶氨酸以及多种矿物质等。
白毫银针,味温性凉,有健胃提神之效,祛湿退热之功,常作为药用。对于白毫银针白茶的药效,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有很好的说明:"太佬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一种贵重的中药),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即价同金相等)"。
福鼎白茶白毫银针极为珍贵,具有降虚火,解邪毒的作用,常饮能防疫欲病,在福鼎被视为治疗养护麻疹患者的良药。
白毫银针简介
白毫银针,创制于1796年,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白茶,原产地在福建,主要产区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属有中国十大名茶的称号,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其外观特征挺直似针,满披白毫,如银似雪。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白毫银针制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命名为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约三厘米。白毫银针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全芽针肥壮、满披白毫、茸毫厚
色泽:
洁白如银、熠熠有光
汤色:
汤色浅杏黄、清澈明亮
香气:
鲜嫩清纯、毫香明显
滋味:
滋味醇厚回甘
叶底:
全芽、肥壮软嫩、明亮
一级:
形状:
芽针秀长、满披白毫、茸毫较薄
色泽:
银灰白有光泽
汤色:
杏黄、清澈明亮
香气:
清纯、毫香显
滋味:
鲜醇爽、毫味显
叶底:
全芽、嫩匀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