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白茶为何能“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2020-08-12 

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白茶不同于大多数中国其它茶叶,属微发酵茶,由古代中国茶农多年经验制作的传统名茶。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制作工艺也与传统茶叶不同,少了杀青与与揉捻步骤,采摘后,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


白茶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梅、寿眉月光白茶

白茶-白毫银针

白茶-白牡丹

白茶-贡梅

白茶-寿眉

白茶-金花白茶

白茶-月光白茶

白茶是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加工,如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来改变其本来的性状,它只需要阳光,那么叫其阳光白茶最合适不过了。

新白茶在口感上不像老白茶那么入味,但也有其独特的口感,说到白茶,总会想起这句话——“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要联想到这里,必须先清楚知道白茶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六大茶类中,白茶可以说是福建独有的。它主产于福建的政和、福鼎、松溪等地。其制法独特,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毫,色泽银白灰绿,故名“白茶”。

白茶的说法当下流行的有两种。其一是我们熟知的安吉白茶类,此类白茶指自然白化的茶树,用绿茶炒青制作而成,强调的是树种白化。而另一种说法既是六大茶类中的白茶,《煮泉小品》中所载的制作方法,生晒者,强调的是制作方法。

“白茶”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述的《永嘉图经》中:“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注:陈橼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

而白茶这个词频繁见于笔端文字就要到了北宋,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宋徽宗的《大观茶论》:“白茶自立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

据《宣和北苑贡茶录》所载,在当时,人们把白化的茶树视作祥瑞,因是自然变异,故数量稀少,重视度也最高。北苑所产贡品有龙团凤饼、胜雪、紫笋、雪英、密云龙团等二十几种名茶中,白茶钦点第一,而大观茶论通篇二十一论,对各地所产茶叶仅做通论,唯白茶单立一论,更见其独特。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一年茶」因白茶属于微发酵茶,所以刚制作出来的头年的白茶,接近绿茶的口感,茶性会比较寒凉,因而不建议体寒者饮用,再加之滋味相对单薄,可能品饮起来稍欠丰富。

「三年药」但是白茶就是这样奇妙,要是把她好好珍藏两三年,在存放过程中,茶叶内部成分缓慢地发生变化,香气转陈,汤色逐渐由杏绿转化成杏黄色或者再深些。品饮时香气醇和,滋味渐柔。茶性也由凉转温。消炎避暑,降火清热,养肝护肝,养心提神,尤其夏天,有白茶相伴的确幸事一件。

「七年宝」确切说白茶存放至五六年就算老白茶了。随着时间的陈放,白茶内含物的陈化转变得越来越醇厚,与陈香并存的依旧是那白茶特有的毫香。滋味香浓,汤色呈琥珀色,红亮透明。到达这个年份的白茶,防癌,抗癌,防暑,解毒,防过敏的功效更加明显,感冒初期,喝上几杯热腾腾的老白茶下去,会感觉轻松很多。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白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主要品种分为:首日芽、天山白、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

相关标签:白茶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