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福鼎白茶茶饼寿眉和白牡丹哪个好

2020-06-24 

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白茶不同于大多数中国其它茶叶,属微发酵茶,由古代中国茶农多年经验制作的传统名茶。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制作工艺也与传统茶叶不同,少了杀青与与揉捻步骤,采摘后,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


白茶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梅、寿眉月光白茶

白茶-白毫银针

白茶-白牡丹

白茶-贡梅

白茶-寿眉

白茶-金花白茶

白茶-月光白茶

近几年福鼎白茶被追捧尤其火爆迅速占领中国?茶市场的重要位置,并且逐年在井喷式高度发展极具收藏价值,因此一直流传“一年茶,三年品,七年藏”之说,当然的,白茶又被分为多个不同的种类,那福鼎白茶茶饼寿眉和白牡丹哪个好呢?相关的介绍如下!

白牡丹和贡眉哪个好

通过以上白牡丹和贡眉两种茶叶区别上的介绍和描述,相信大家对于二者哪个好心中还是有答案的。或许贡眉确实是比白牡丹要出色一些,因为贡眉无论是从外形、口感以及香气方面,都比白牡丹要出色许多。不过话虽如此,每个人的口感不同,喜欢醇厚茶香的朋友们,或许更适合寿眉;而喜欢茶香清新且细腻一些的话,那么白牡丹是你最好的选择。所以,白牡丹和贡眉哪个好都是看个人喜好咯。

白牡丹茶具备什么特征

白牡丹一般是选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鲜嫩一芽一二叶制作而成的,是属于白茶中的上乘佳品,成茶外形是以绿叶夹银色白毫,芽形似花朵,冲泡之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初放,故而称之为“白牡丹”,不止令茶友一尝好茶,更能“大饱眼福”。

白牡丹从采摘开始就十分讲究,对鲜叶原料质量要求较高,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传统工艺制作白牡丹时,要求采摘标准是春茶采下的一芽一二叶,并要求“三白”——就是芽头与二叶都要求披满茸毛。

每年的春茶季,忙完了白毫银针鲜叶的采摘就到了白牡丹的采摘期,之后采摘的茶叶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叶背遍布洁白茸毛,都可以用来制作白牡丹,品品香每年推出的白牡丹不仅是严格按照这个标准采摘,同时鲜叶原料也生长在高海拔的茶园!

一般来说,白牡丹的产量会比白毫银针来得多,因其芽叶交织,所以芽叶的萎凋时间、萎凋程度也不尽相同。

白牡丹的萎凋一般采用复合式萎凋,根据茶青的嫩度,当天的温度、湿度,室内空气对流进行调整,这是制作出好品质白牡丹的保证。

什么是复合式萎凋

萎凋对于白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传统的日光萎凋容易受到天气的限制,为了克服完全靠天吃饭和场地的限制室内萎凋就应运而生。室内萎凋可以有效把控白茶萎凋的程度,复合式萎凋就是将日光萎凋与室内自然萎凋相结合的方式。

白牡丹的品鉴方法

白牡丹的干茶外形特殊,呈自然叶态,芽叶连枝,两叶抱心,叶缘垂卷,色泽灰绿,银色芽毫露显,叶背满披白毫,高品质的白牡丹会呈现出绿叶白底,也就是“天青地白”的状态。

而叶面、叶脉、节间枝梗色泽有别,即色呈“绿叶红筋”,因而又以红妆素裹形容。

白牡丹不只身具花名,冲泡时还需如侍娇花,因此泡茶手法一定要轻,控制好水温和出汤时间,老白茶自是推崇煮法,如果是新茶则以盖碗冲泡,90-95度的水温足矣,出汤时前几泡出汤要快,注水、稍候几秒就出汤,出汤务求出尽,避免留底。后面可以延长出汤时间,甚至可以闷。

品饮中白牡丹香气纯爽有毫香,滋味清甜纯爽、毫味足,浅黄的汤色清澈明亮,品质上佳的白牡丹叶底毫心多,叶张肥嫩明亮。

总之,白牡丹茶与寿眉白茶都是白茶中的精品,都是品质非常高的茶叶!很值得饮用的喔!


白牡丹简介

白牡丹是中国福建历史名茶,是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一芽一或二叶制成的,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

白牡丹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叶抱芽、芽叶连枝、叶缘垂卷、芽肥壮、显毫、匀整

色泽:

毫芽银白、叶面灰绿、叶背有白茸毛、灰绿透银白色

汤色:

浅杏黄明亮

香气:

鲜嫩清纯、毫香明显

滋味:

清鲜醇爽、毫味显

叶底:

毫芽肥嫩、叶张嫩、芽叶连枝、色淡绿、叶梗和叶脉微红、叶底明亮

一级:

形状:

芽叶连枝、叶缘垂卷、毫芽显、叶张均匀、尚匀整、有破张

色泽:

毫芽银白、页面灰绿或暗绿、部分叶背有白茸毛、有嫩绿片

汤色:

黄明亮

香气:

清鲜、有毫香

滋味:

尚清鲜、有毫味

叶底:

毫芽稍多、叶张嫩、尚完整、叶脉微红、叶底尚明亮

二级:

形状:

部分芽叶连枝、有毫芽、叶张尚嫩、破张稍多、有少量嫩绿片和轻片

色泽:

叶面暗绿、稍带少量黄绿叶或暗褐叶

汤色:

黄尚亮

香气:

尚清鲜、略有毫香

滋味:

醇和

叶底:

稍有毫芽、叶张尚软、叶脉稍红、有破张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