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红茶研究院丨鲜叶篇:糖类

2020-06-24 

红茶,因其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是中国的历史名茶,属发酵茶,起源中国明朝,深受海外人士喜爱。红茶制作工艺先进,数据显示红茶中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有益成分。红茶价值极高,可缓解疲劳,利尿,强壮骨骼,抗衰老,养胃护胃,舒张血管。红茶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祁门红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红茶主要有:祁门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滇红

红茶-祁门红茶

红茶-正山小种

红茶-金骏眉

红茶-滇红

茶叶中糖类含量一般为20%-30%,其中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是构成茶汤浓度、滋味和香气的重要成分,本文主要简单梳理这三种“糖”的定义和在制茶中的影响及表现。

单糖和双糖

单糖就是不能再水解的糖类,是构成各种二糖和多糖的分子的基本单位。主要的单糖是阿拉伯糖、葡萄糖、果糖,还有半乳糖、甘露糖等。

单糖分子结构模型来源:百度百科

双糖又叫二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它是由两个单糖分子经缩合反应除去一个水分子而成的糖。例如: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组成,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乳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

几种二糖组成示意图

单糖和双糖通常都溶于水,故又称为可溶性糖,具有甜味,是构成茶汤浓度和滋味的重要物质。

蒲门丨滇红1号汤色实拍

多糖

多糖是由多个分子的单糖缩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一类非结晶的固体物质,主要以支持物质和贮藏物质形式存在于鲜叶中,没有甜味,大多不溶于水。

三醋酸纤维素分子式(多糖类)

除了水溶性果胶外,糖类的含量,都随着芽叶成熟老化而增加。例如:多糖中的一种粗纤维含量可作为衡量鲜叶嫩度的标志。

糖类在制茶中的影响与表现

在制茶过程中,多糖可在相关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单糖、双糖、水溶性果胶等小分子水溶性化合物,参与茶品质的构成。

多糖水解成二糖、二糖水解成多糖示意图

鲜叶中的多糖类,主要有纤维素(4%-9%)、半纤维素(3%-8%)、淀粉(0.4%-0.7%)和果胶物质(11.0%)等。

纤维素分子式形成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构成茶树的支持组织,在茯砖、康砖及普洱茶等特种茶加工中,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分泌大量水解酶,使其水解成一些可溶性糖。如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成可溶性糖。

普洱茶·熟茶汤色

淀粉难溶于水,是茶树体内的一种物质贮存形式。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部分淀粉能在内源水解酶作用下水解成可溶性糖,对茶汤的浓度和滋味产生影响;

淀粉酶水解淀粉成葡萄糖

原果胶构成茶树叶细胞的中胶层。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果胶物质一方面水解形成水溶性果胶素及半乳糖、阿拉伯糖等物质参与构成茶汤的滋味品质。

果胶分子式

另一方面,水溶性果胶具有粘性,有利于茶叶形状的形成、茶汤的粘稠度提升,对增进茶叶的干茶色泽、香气、滋味等都有积极的贡献。

蒲门丨滇红1号叶底实拍

 

糖类与茶香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可溶性糖除构成茶汤滋味外,还参与茶叶香气的形成。有的茶叶具有“板栗香”或“甜香”、“焦糖香”,这些香气的形成,是制茶过程中糖类本身的变化,及其与氨基酸、多酚类化合物等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茶·闻香

【参考文献】

[1]制茶学/安徽农学院主编.-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5(2007.3重印)

[2]制茶学/夏涛主编.-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2(2018.6重印)

[3]茶叶生物与化学/宛晓春主编.-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2016.12重印)



红茶,英文为Black 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日照红茶、祁红、昭平红、霍红、滇红、越红、泉城红、泉城绿、苏红、川红、英红、东江楚云仙红茶等,2013年湖南东江楚云仙红茶喜获“中茶杯”特等奖。



相关标签:红茶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