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条路是从县城出发,经营盘镇,进入镇康县,从南伞或者孟定进入缅甸。两条路连接起来,就是当时的一条国际通道,所以又有人称这条路为贡道,就是东南亚小国向当时的中国封建王朝进贡之路,鲁史镇的曹现舟老师说,鲁史有个地方叫象脚井,相传就是缅甸进贡的大象走到那里要吃水,一脚踩出来井水而得名。
这条路也是官道,因为历代官员到凤庆任职都要沿着这条路来,凤庆城北有望城坡,过去建有接官亭,在亭里饮一杯凤庆父老敬的清茶,就算接任了。
这条路还是一条文化之路,茶叶驮出去,不仅仅是带来财富,还有中原内地的文化沿着这条路涌入了澜沧江以西的边地,而西方文化也从缅甸进入与之接壤的这片土地,从凤庆文庙里走出一个个举人进士、文官武将、学者书生,把南蛮不毛之地变成了文献名邦。
这条路没有名字,如果要起一个名字的话就叫“顺下线”——顺宁(凤庆旧称)至下关。作为整个临沧地区以及缅甸通往昆明乃至中国内地的主要通道,注定了它有一个不平凡的经历,一个千年不衰的悠久历史。包括凤庆在内的临沧地区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自古以来就以产茶闻名天下,后来凤庆茶厂创制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滇红”茶,当一驮驮茶叶被川流不息的马帮沿着这条路驮往下关、驮往昆明、驮往西藏、香港,于是后人就把这条路归入茶马古道,称为“茶马古道凤庆段”。
从前,每到清明前后,凤庆盛大的春茶会就开始了。这时,来自下关、巍山、丽江,甚至西藏的茶商就进驻顺宁府收购毛茶,接着数十队马帮上千匹骡马就在顺下线上络绎不绝,为各地茶商运输茶叶。曹现舟老师说:“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这条道最鼎盛的时候,特别是三十年代每天经过的骡马有八九百匹。主要是驮茶出去,从下关驮盐和日用品回来,抗战时期军需物品的量也很大。往缅甸方向是驮鸦片和棉纱回来,再销往内地。”
解放前,每年由这条古道运出去的晒青毛茶不下3万担。1928年,大理喜洲著名的大商人严子桢创立了“永昌祥”商号,生产沱茶。当时沱茶的主要原料晒青毛茶全部来自于凤庆和双江县,于是他在凤庆设立了分号,垄断了一半以上的毛茶。
1932年以后又相继有福利和、福协和、福春和等20余家茶叶商号在凤庆开设。如此众多的茶商涌入,自然使顺下线热闹起来,沿途的马站靠着接待马帮商旅,也随之形成集市,变得繁荣起来。
1939年,滇红茶由顺宁茶厂60匹骡马的马帮驮着,沿着顺下线,到下关,再由汽车运往昆明,调转广州口岸出关到香港富华公司售于伦敦茶市,每磅卖到800便士,震惊中外。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随着“滇红”从顺下线走出凤庆,凤庆就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滇红茶乡”。对顺下线来说,茶马古道名副其实,整个县的经济文化全部依托着这条路,真正的茶叶之路。(原题:云南有个凤庆,凤庆有杯“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