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诞生了历史上第一块砖型茯茶——泾阳茯砖茶。
泾阳茯茶的历史
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以后用谐音“茯”代替“附”,便出现了“茯茶”。
茯茶闻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各朝代均以陕西泾阳茯茶为官方产品,故称“官茶”、“府茶”、“贡茶”。唐时杨烨《膳夫佳手录》中有“泾阳茯茶远销青、疆。以茶易物、以茶平夷、泾阳茯茶定为官茶,每茶一封,重五斤,可供边疆将士用,上马十二封,中马九封,下马七封,每士二封”此为泾阳茯茶最初的文字记载。
从汉朝起,泾阳就成为南茶西运、加工、转运的茶叶集散地。由于泾阳独特的气候条件、神秘的地下水质及勤劳智慧的泾阳人所独有的制茶技艺,使茶品中产生繁殖了一种俗称“金花”的有益真菌(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极大地提升了茶的品质。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一般情况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红艳明亮。
明洪武元年泾阳砖茶的制作工艺再次升华,由于温度、湿度、密度、时间的科学调控,进而发展成了茯砖茶,极大的提高了泾阳砖茶的独特功效,深受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是边疆少数民族对泾阳砖茶喜爱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之初,泾阳县成立了人民茯茶厂,生产茯砖茶,起初茯茶厂经营不错,后因原料全靠外进,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绝产。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生活需求丰富多彩,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传统产品更加青睐。于是在泾阳大地上,泾阳茯砖茶老商号的后裔们又看到了重振先辈们曾经创造过的"茯砖茶霸业"的历史机遇,决定开发这一历史传统产品。这一进程正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