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竹溪县产茶历史悠久,因该产品核心产区位于龙王垭,山峰雾腾如龙,相传是龙王藏身之地,此地产的茶叶锋苗挺拔,沏泡后形如百龙竞游,故名为龙峰茶。龙峰茶外型紧细显毫,色泽嫩绿光润,整碎匀整,净度无嫩茎。
龙峰茶历史渊源
竹溪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秦巴山区是茶树原产地,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竹溪远古属庸国,曾以茶纳贡。竹溪出土的汉朝文物中的陶炉及陶碗陶罐可见证竹溪民间在汉朝此时己饮茶。
据《竹溪县志》记载,竹溪自古产茶,起源于西周,在唐、宋、明、清时期,因移民因素和唐后佛教、道教的传播,为竹溪带来了优良茶种和制茶新技术。
三国魏时期,竹溪茶类生产和制茶技术已达到和巴蜀相同的水平或程度。
唐代,陆羽《茶经》列举了中国产茶的一些州县,其中“八之出”中上庸(竹溪)等4县属山南道,山南称作山南茶区。竹溪茶在唐时由僧人传入良种,开始人工种植,并由武则天钦定为贡品。
宋代,竹溪县已成片种植茶叶,竹溪梅子垭至今仍保留的四十七株成片的宋代古茶园。
竹溪茶在《中国各茶原产地茶品目录》中榜上有名。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交汇处,是连接华中地区与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竹溪古为茶人通贾之要道,是茶文化由巴蜀向全国传播的中转站。今为秦巴山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成为中南、西南、西北茶叶主要产地。
20世纪50年代初,竹溪人民又开始了对现代茶业的追求。将传统茶的种植与加工和现代先进种植与加工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了“龙峰茶”。因该产品核心产区龙王垭茶业集团总部所在地——龙王垭,山峰雾腾如龙,四季鸟语花香,相传是龙王藏身之地,茶叶锋苗挺拔,沏泡后形如百龙竞游的茶叶,故名为“龙峰茶”。
建国后竹溪茶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启动阶段(1954年—1985年)、点播向开槽换土阶段(1986年—1998年)、发展阶段(1999年—2008年)。
2004年,湖北省质监局发布省级地方标准《箭茶》,2010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
龙峰茶历史文化
龙峰茶传说为龙女种植,而龙女与真武大帝以茶结缘,“同植一山茶,共饮绿香茗”的爱情故事,更是给龙峰茶增添了神秘色彩。龙峰茶的传说凝聚着千年以来竹溪人民对茶叶的深厚感情,竹溪当地流传着古老的民歌习俗,当地的向坝民歌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汉民族文化“活化石”。《向坝民歌集》中有诸如《采茶歌》、《五杯茶》、《耍茶歌》、《劝茶歌》等20多首表现茶文化的民谣。每到暮春时节,竹溪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里,就会传出欢声笑语和阵阵茶歌。
龙峰茶,湖北省竹溪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交汇处,位于秦岭南麓、大巴山脉东段北坡,竹溪县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将传统茶的种植与加工和现代先进种植与加工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了龙峰茶。因该产品核心产区位于龙王垭,山峰雾腾如龙,相传是龙王藏身之地,此地产的茶叶锋苗挺拔,沏泡后形如百龙竞游,故名为龙峰茶。龙峰茶外型紧细显毫,色泽嫩绿光润,整碎匀整,净度无嫩茎。
特定地域和自然环境赐与了“龙峰茶”特有的内在品质。2006年经华中农大学检验,“龙峰茶”氨基酸含量高达2.95%,茶多酚含量达到32.94%,是同类地区的1.4倍以上。可溶性糖2.97%,水浸出物含量水分4.59%,总灰分4.73%,水浸出物54%高于标准要求的18%。粗纤维经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为9.5%。
2006年11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峰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