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白茶不同于大多数中国其它茶叶,属微发酵茶,由古代中国茶农多年经验制作的传统名茶。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制作工艺也与传统茶叶不同,少了杀青与与揉捻步骤,采摘后,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
白茶-白毫银针
白茶-白牡丹
白茶-贡梅
白茶-寿眉
白茶-金花白茶
白茶-月光白茶
在白茶领域,大家似乎还是喜欢用百分比来形容各种要素的重要性。比如七分料子三分工艺之类的。而这些要素之间,往往都有个先后顺序,前者是条件,是后者的基础。具体到老白茶,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没有好的新茶,就没有好的老白茶。这些观点我们都是认同的。但是今天主要聊的,还是在好的新茶基础之上,如何存出优质的老白茶。
关于白茶的存储,我们从2016年开始,做了很多方式方法的介绍,有些办法算是行之有效的土办法。去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补充性的说明,重在说明“密封、防潮、避光”三大核心原则的原理。
现在看来,这所有的方法也好,原则也好,与其说是存茶,真不如说是养茶。在白茶说提出的“白茶工序五段论”当中,我们把存茶作为最后一道工序看待。原因无他,白茶是活茶,有一个类似于生命的周期存在。新茶成品之后,需要适当存储,继而开启自身的生命周期。
白茶的存储,强调温湿度环境的把控,也强调一定量的存储起点。众所周知,不同仓储条件转化而来的茶,品质特征是不同的;不同量的茶,即便在相同的仓储条件下,时间久了,转化出来的特征也有区别。
在福鼎、政和等地,有人把新茶白毫银针,故意放在产地存储一年之后,再转运到其他仓储地点,据说是为了后续的转化提供基础,大概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氧化效果吧。
无论如何,白茶仓储的本质,“养护”的色彩都是挥之不去的,而且仓储的门道也很深,值得探讨的空间很大。这对于白茶的研究来讲,几乎是个未曾系统开启的领域。我们期待更多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也将深入进行探索。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白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主要品种分为:首日芽、天山白、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