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白茶不同于大多数中国其它茶叶,属微发酵茶,由古代中国茶农多年经验制作的传统名茶。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制作工艺也与传统茶叶不同,少了杀青与与揉捻步骤,采摘后,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
白茶-白毫银针
白茶-白牡丹
白茶-贡梅
白茶-寿眉
白茶-金花白茶
白茶-月光白茶
政和县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白茶历史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在宋代,政和县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当时生产的银针茶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公元1115年,当时政和县还叫关棣县,宋徽宗喝了关棣县进贡的茶银针,龙颜大悦,将年号“政和”赐予关棣县,从此关棣改为政和。那政和白茶的加工工艺是怎样的呢?
政和白茶的加工工艺
在制作工艺上,白茶主要是自然萎凋,通过去掉表面水分,引起一系列自发的生物化学变化。水分蒸发开始快,逐渐缓慢,直到适当的干燥度为止。而化学变化是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到相当干燥后变化也基本停止。萎凋过程也是发酵开始的过程,所以有的把白茶列为微发酵茶类,但不像红茶,只能轻微发酵,汤色杏黄或橙黄。
表面上看政和白茶加工工艺简单,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实际上技术要领极不易掌握。在白茶的制作过程中,“人”始终是主要因素,即便在机械化十分先进的年代,许多环节仍需要人工操作。各个环节的时间和程度得靠人为判断,制茶师的经验和悟性也决定了茶叶制作的效果。
萎凋是白茶初制工艺的第一道工序,也是主要工序。白茶品质如何,关键看这个环节。它指的是将鲜叶摊在一定的设备和环境条件中,使其水分蒸发、体积变小、叶质变软,酶活性增强,引起内含物发生变化,促进香气、滋味等茶叶品质的形成。
鲜叶采摘下来一段时间内,大部分叶脉和叶张保持完好,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气流环境中,鲜叶的水分会继续运输,同时蒸发失水。白茶初制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采取不同的萎凋方法,才可制得品质优良的白茶。正常而有效的萎凋,使鲜叶的青草气消退而产生清香,并有水果香或花香,成茶滋味醇而不苦涩。在萎凋过程中,如果萎凋过度,茶叶出现熟闷味;萎凋过轻,茶叶有青草气。另外,萎凋还易受天气影响,特别是阴雨天气,鲜叶表面的水分不易散发,萎凋质量就会打折扣。
政和白茶的传统萎凋方法有室内自然萎凋、加温萎凋、复式萎凋三种,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定要保证空气流通的有氧萎凋。因此,萎凋前期必须注意鲜叶均匀薄摊,不匀和过厚会造成白茶欠鲜醇,色泽花杂。在室内采用加温萎凋,必须注意空气对流或定期换气。但在萎凋后期当萎凋叶达到一定干度时,通过并筛适当增加厚度和适当抑制空气的流通,又可增加叶间的温度和湿度,消除青臭味,促进发酵,完成内含物的转化和积累。此外,调节空气流通和摊叶厚薄,还要避免气候干燥,失水过快引起的萎凋不均匀的现象。
正因为政和白茶采用独特的全萎凋轻微发酵茶工艺,没有经过高温杀青,所产白茶鲜纯、毫香、凉爽,形成独特的保健功能,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还有降血压、解毒、止泻、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
品质上,全萎凋的品质最佳,色泽灰绿或翠绿、鲜艳,色泽好,毫心洁白,叶张服贴,两边略带董卷形,叶面有明显的波纹,无青气味。半加温萎凋的,色泽常灰黄,毫毛易脱。全用加温萎凋的,叶张皱缩,色泽青绿,过一两天即变枯黄,色香味不正或带有涩味,品质不及半加温萎凋。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白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主要品种分为:首日芽、天山白、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