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主要有: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黄芽、莫干黄芽、平阳黄汤等
黄茶-霍山黄芽
黄茶-君山银针
黄茶-蒙顶黄芽
黄茶-莫干黄芽
黄茶-平阳黄汤
一、茶叶中“逐渐消失”的美如果有人突然告诉你,“从今以后,只有五大茶类了”。
你什么反应?震惊、惋惜、不可思议、胡说八道?
不好意思,不想夸张的,但这样的情况确实有可能发生。
黄茶,就是“不受待见”的那一个。
二、“闷黄”工艺
黄茶由绿茶发展而来,区别在于“闷黄”工艺。
这道工艺直接决定了它独特的滋味与香气,且制法要求严格、难度大。各家茶厂也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师傅才能熟练地把握其中门道。
至今,这道“闷黄”的工序也无法用机械取代,只能手工完成,且早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中。
通过“闷黄”工艺,茶叶中的叶绿素降解,多酚类化合物进行非酶氧化,产生黄色物质,形成了我们能看到的“黄汤黄叶”。
由此,它的香气变纯,滋味尤其甘醇。喝过黄茶的朋友,几乎没有不备一些在身边当口粮茶的。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温暖的谷物香气,甘醇润口,是随泡随喝、没啥负担的茶”。
三、黄茶的窘境
尽管如此,黄茶的处境依然令人担忧。放到现在,要形容它在人们眼中的印象,还是可以举一个不算贴切、但非常形象的例子。
“绿茶是你火候把握得好,炒出了一盘翠绿油润的青菜。而黄茶,则是你把这盘青菜回了一下锅,再盖上盖子闷了一会儿。等想起来时掀开一看,哎呀,怎么变黄了。”
特殊的“闷黄”工艺,倒像是成了劣变的标识,让它一直不温不火,发展也一度受阻。
当别的茶类还能以“小众”作为某款茶的卖点时,黄茶中的部分产品已经因为产量过低而不再生产了。
或者有些茶名还在,但卖的已经是绿茶了。
最后
可以说,在茶叶中,诸如上述这样的情况,还可以举出太多实例。
或许人们对茶叶的存在太不以为然,以至于失去了好奇心,倦于发掘它更多的可能性。
传统的制茶技艺、茶树品种、茶艺文化、以及各地的茶俗,都是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智慧与美。
这样的美,不应成为影像中的展示、博物馆里的收藏、书籍中的描述。
悲剧赋予我们叹息与共鸣的能力,更应让我们学会审视四周——那些我们尚还拥有的美丽,需要被发现、被珍惜、被延续。
注:文来源找茶,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如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三峡库区蓄水以后,秭归山区常年雾气笼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秭归黄茶,也属于黄小茶。
而安徽皖西金寨、霍山、湖北英山和广东大叶青则为黄大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分氧化。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 闷黄、干燥。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