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乌山山景
普洱百山百味、总让人探之不尽、赏之不完,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山涌现,这些年来困鹿山、邦崴山、无量山、景迈山、普洱山、凤凰山等各具特色的茶山,在第十三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将于2018年8月26日至28日在普洱举办之际,老乌山将隆重登场,这沉睡多年的古茶山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澜沧江中游有茶,树形不高、分枝低矮、树幅庞大、分枝极多生长枝极多,而且叶片少、枝条长,春天萌发特别漂亮。年久之树形如辫、长如藤、韵如柳,常随风而动随风而舞,是一种“会跳舞的古茶树”。早年各地有“藤子茶”、“辫子茶”、“柳条茶”等各种各样的称呼,著名茶记者詹英佩以“藤条茶”命名发布,为不引起混淆,现业界就将采用这一系统养护的茶统称为“藤条茶”。
老乌山藤条茶
藤条茶,我认为它是云南古代茶农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先民们根据云南气候条件、乔木型大叶种茶的植物学特性以及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特点,总结出的一套茶树种养采护的管理模式。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特性的完美结合、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是古代云茶产业化的巅峰之作、是云茶古代产业化迈向现代产业化的敲门砖。它的发现找到了云茶产业中缺失的那一环,完善了云南从古到今的茶产业链条,云南这世界茶源地,自此完善成型。只有把它放到产业结构中来解读,你才能够发现它的巨大价值。我曾数度撰文叙述赞美它,被奉为业界第一篇讲清楚藤条茶原理的文章。
老乌山日出
在大农业思维下,云南茶叶大规模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接轨,云茶传统采养模式被遗弃,在追求数量的前提下,一片片老茶园被台刈、改造,同时又大面积植新型台地茶。到普洱茶再兴之时,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云南茶叶又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茶树越少人工干预越好,最好是不施肥、不修枝叶,让其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任其生长。这所谓的不干预理论是建立在占有先天的基础上、强调原生态杜绝人为干预古茶树。任何一个生命体都会生老病死,生病了要医、肚子饿了要吃、状态不好了要调整要养护,对其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在茶树已经衰弱时不主动干预、积极养护,排斥一切人为帮助,就知一味索取。在古树茶紧俏的今天,“过度采摘”就成了行业的一大热词,但正义人士除了指责茶农杀鸡取卵之外也束手无策。藤条茶是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之骂名闯入视野。
老乌山藤条茶树
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周身无芽,满地是叶,残枝、花果散落一地,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会导致茶叶品质严重下降。其实它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之原料——传统晒青特性,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采养模式。茶树养得好,产量自然也会提高,这是适度采摘,根本不是什么过度采摘。
古茶热销而古茶树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增加,所以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古茶树,提高产量增加利润就成了人们竞相探讨的问题。藤条茶,这种云南传统的采养方式又重新走入人们视野。泛大老乌山茶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藤条茶,让人们从中得到更多启示。
老乌山古树茶
大老乌山茶区形似叶,为无量山的一支脉,自古为银生辖地。它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方圆近百公里。它是典型的低纬度高山气候区,这大区域有相似的植被、土壤及茶树栽培历史,森林植被好,气候温凉,易土壤化的丹霞地貌,所成土壤颗粒性强、通透性好,肥力适中、富含多种矿物质,菌物群落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
澜沧江从无量山边奔腾而过,这留存多处新石器遗址,茶叶的始祖——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现还是野生型栽培型过渡型共生的大茶区、是《蛮书》中的“银生节度”故地,遥远就有“茶出银生”的记载,这还是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与傣族文化大融合之地,开放包容、识茶善商,这里农耕发达,众多盐井创造的财富奠定了茶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古就催生了茶业的巨大繁荣,先民们长期种茶,探索出了一套兼顾产量与养护茶树独特的采养结合方式,它堪称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从世界茶史来看,澜沧江中游地区是茶的发源地又是茶的兴起地还是古代普洱茶最后的再兴之地,它最后再兴于清朝、盛于民国,解放后沦为下关茶厂原料基地。再次复兴于近年,茶叶一直是这里的支柱产业。
老乌山生态茶园
老乌山遍地好茶,具有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之特点。这里多为丹霞地貌,地表“猪肝石”虽被开采利用,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与烂石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
我生在九甲,父亲是农业工作者,小时候常随他乱跑。镇沅境内澜沧江边,有个嘎哩古渡口,其旁边有个秀山农场,常随父去。发现对岸昔归的茶,长得与九甲的不一样,很是不同。问父,回答感兴趣就去自己探寻。在制太和时,我发现太和谷及老乌山宝仓山,山山是此茶、树树用此法,便有意识寻访。到普洱茶再兴之时,贩老乌山茶至异地,客说我茶梗太多,茶不好,便惨败收场,让我痛彻心扉。2005年开始,我在太和谷、老乌山、宝仓山、昔归等茶山系统性考察,开始我也认为它是种茶树品种原因,深入调查后得出:它是种管养模式,是套种采养护方法,是一个系统积年累月作用在茶树上的外在表现,并非茶种原因所致。后来我又走访了众多藤条茶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藤条茶理论体系。
一、所有的藤条茶区,自有特色又不尽相同,说明人们虽然种茶,但对茶的认识不尽相同,说明他们对藤条茶原理理解成度应用成度不同,说明藤条茶有一个漫长发展演化的过程,而老乌山藤条茶有其他茶区所没有总结出来的经验高度,说明它专业化程度极高。
二、老乌山虽有无数藤条茶,但那些超大型的古茶树并没有藤条茶原理的基本应用,说明藤条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发展而产生的。从而也否定了藤条茶是一个茶种的观点,得出它是一种管养模式的结论。我个人认为,它是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交流的时代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最早应该源起于明朝。
三、各藤条茶区内的茶树外观性状相似度极高、一致性极好,说明他们的茶树品种都经过长期选育提纯的,说明已经有明显的目标追求、有强烈的目的性,是高度产业化的特征。说明在缺乏大交流的外部条件下,各茶区都对自己的茶进行了发展总结。
老乌山大茶树
四、各藤条茶内有极高的一致性但不同茶区又各有特性,这是在那未能大交流的条件下形成的共识形成的共性,充分说明它是普洱茶发展到一定时代的必然,是普洱茶商品化的必然要求。
五、茶林间作、茶人为伴、茶寨相邻、茶农共生、山山遍茶,说明茶在这一区域的普遍性、在小农经济时代的不可或缺性、在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
六、大老乌山茶区周围无数的盐井,为老乌山茶的种植开发引进了技术人才、盐的贩运为老乌山大茶区奠定了交通基础,盐业的收入为老乌山茶业的发展积累了财富,为老乌山茶商业化奠定了基础。说明各大茶区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七、大老乌山丹霞地貌、易土壤化岩石,独特的“骨风岩韵、老枞凝香”,成就了老乌山在普洱茶中的江湖地位。泛大藤条茶区山山有其特色,说明各大茶区种都对种茶环境进行了一定的比较选择。
八、这一系统原理都应用于普洱茶应用于云南大叶种茶,说明它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云南大叶种茶树的植物学特性而总结的,说明它是云南先民茶叶种子经验的积累总结。虽然有资料显示外地也有类似情况,但最终没有发展或遗存,说明:其一、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最终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其二、它对中小叶种茶的发展并没有太大指导意义,由此甚至还可以推测就它是从云南发展并传播而出的。
九、藤条茶大都处于高寒山区或亚热带温带季风区,这些区域最大特点就是季节变化明显、春旱严重,说明它是结合当地气候特征而总结得。
十、老乌山人人识此法、从小耳闻目染、代代口头相授,无师而自通、无法而得法,并总结一套富含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论,说明这一系统在那里的普遍性,说明老乌山人对茶的相融性极高,已由对物的认识到理的领悟到禅的参透,由物的享受上升到礼的追求。
十一、云南大叶种茶是多年生木本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它的叶片会在高温干旱的春夏自然脱落。在采摘春茶后,它的老叶已经完成其使命而将逐渐脱落。但自然状态下的脱落无序,这就会造成下一茬芽萌发的不一致,就要人为的在采春茶时顺带采除多余的老叶,人为地使老叶一次性整体脱落,刺激茶树多分泌生长激素,让茶树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就能诱导下一茬芽的整齐萌发。春采后人们看到树上光秃一遍,满地残枝落叶,一幅残败景象,而误认它为是掠夺性采摘,其实它是在采养结合促进茶树稳产高产年年顺产,是为了更多的产出。
十二、藤条茶是普洱茶发展的必然。开始我以为藤条茶是某时某刻某人某地的独创,应该有发源地核心区扩展区,应该有明确的传播途径传播路线,用“一源论”来分析。走遍众山之后、特别是理解了普洱茶特性之后,我才认识到它应该是江湖后的大统,是普洱茶高度发展之后所形成的普遍性共识,它应该是在那一个时代下人们对事物的共同性认识。它绝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后的经验总结,是集体智慧、而且是那个时代下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思路一转,用“多源论”看待事物,一通百通一顺百顺,对于各型各色的茶山我都能解读、都能得出恰当的认识。
十三、藤条茶是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与云南茶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藤条茶这一系统在中原在古代的果蔬学中就被广泛应用,先进的农耕文化传入云南,与云茶人交流融合、促进了云茶的发展,从明朝后期云茶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这一时期就有了藤条茶雏形。到清朝改土归流时期云茶古代产业化已经高度成熟,藤条茶体系至此系统成型。
十四、我长在乡下,受父亲影响而关注农事,迫于生计而事茶。而太和甜茶,我偶然在哀牢山苦聪人的懒人茶中发掘了“冷水泡茶”,在无量山系众多的“小叶子古茶树”中推定出了传说中的“武侯遗种”,又从太和甜茶中得出了云南很早已前就有自己的“传统红茶”、晒出来的红茶、一种可以长期储存的红茶。我不会只探讨到这茶比那茶好喝、这树比那树漂亮,也不会“它是一个系统积年累月在茶树上的外在体现”而停滞不前,最终发现了它的根本价值——藤条茶,它是云茶古代产业化的巅峰之作,是云茶迈向现代产业化的敲门砖,是云茶产业链中最后缺失的那一环。
我们无数人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云茶,有部分已经论述到古代产业文明、但更多的确是原始文明、原生态文明,这些都不足以详实证明云茶古代产业化的辉煌,而藤条茶与现代茶之间是“理的传承、术的改变”,它与现代茶之间仅仅只差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它已经总结出许多与大农业时代共通的理念。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云茶古代产业化与现代产业化之间仅隔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民国年间,1930年左右,云茶开始步入现代产业化,传承了理念遗弃了技术,大大促进了发展。今天在量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又向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向传统借鉴学习,藤条茶这云茶产业化的产物,又重回视野。此茶节推老乌山是落实“千亿云茶”的具体体现,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化,让人们得到更多启示借鉴。值此脱贫攻坚之际,重推老乌山将有利于山区农民自主造血,依托茶业依托产业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