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喝花茶看体质

2020-08-12 


花茶,又名香片,顾名思义,就是以植物的花或叶或其果实泡制而成的茶。花茶起源于宋朝,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最出名的莫过于“茉莉花茶”,这种茶香与茉莉花香融合的茶类,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花茶又可细分为花草茶和花果茶。饮用叶或花的称之为花草茶,如荷叶、甜菊叶。饮用其果实的称之为花果茶,如:无花果、柠檬、山楂、罗汉果、有花果。花茶可保护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预防心血管病,改善高血压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花茶”就是把各种花经过干燥加工后泡水喝。不少花,如玫瑰花、菊花、金银花等都是具有特殊药效的植物,用来泡水喝的确具有健身、美容功效,尤其深受女人的喜欢。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花都适宜任何人,因为人体的体质有个体差异,有虚实寒热之分,所以选什么花来饮用,用多少量,还需根据自身体质,或者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即使是最常见的花,饮用时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项,以下介绍几种经常饮用的“特殊的花”及适应人群。

玫瑰花,性微温,具有活血调经(对月经不调)、舒肝理气(对情绪有镇定、安抚)的功效。

红月季花,性微温,有活血调经的功效。因为玫瑰花和红月季花功效相似,也可以混合在一起饮用。

菊花,性寒,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但脾胃虚寒、大便稀溏的人就不宜饮用。

金银花,性寒,具有清热解毒(适宜感冒、发热、咽喉疼痛的患者)、疏散风热(对痢疾有辅助治疗的作用)、消肿止痛的功效,但脾胃虚弱者不宜常用。

中国槐,性寒,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主要治疗便血、小便血、崩漏等症。由于中国槐中含有芦丁和槲皮素,还能软化血管,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饮用量不宜过大,特别是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

因此,建议您在饮用前,最好找中医咨询一下,看看自己是何种体质,以便选择相应的花茶来日常饮用。

一杯药茶消百暑

炎炎夏日,暑热袭人,人们需要经常补充水分,保持体液的平衡,如果此时能喝上一杯自制的药茶,不仅能起到补充水分的作用,还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除闷去烦。

翠衣凉茶鲜西瓜皮9克、炒栀子3.6克、赤芍6克、黄连1克、甘草1克、白糖10克,先将西瓜皮切成小块,与其他原料一起放入铝锅加水1碗半,文火煮20分钟,滤渣取汁,放入白糖,搅匀凉饮。主治中暑发热、烦闷口渴、小便黄赤等。

苦瓜茶鲜苦瓜切断取瓤,纳入茶叶接合,悬挂通风处阴干,将外部洗净沥干连同茶叶切碎混匀,每天取10克放入保温瓶内,沸水冲泡当茶饮。有清暑、明目、解毒等功效,还可用于热病烦渴、中暑等症。

竹甘清心茶淡竹叶15克、甘草10克、薄荷3克、白糖适量,将淡竹叶、甘草同放入沙锅内,加水800毫升煎煮10分钟后,加入薄荷,煮沸片刻,过滤取汁,待凉后加入白糖饮用,每日1剂。有清心除烦、清暑祛湿等功效,治口渴心烦、小便黄赤等症。

绿豆酸梅茶绿豆100克、酸梅50克、白糖适量,将绿豆与酸梅共煎取汁,加入白糖令溶待凉,代茶频饮,适用于治疗暑热、烦躁、燥热等症。

二花茶金银花、白菊花各10克,用开水泡饮,有清热解毒、祛暑等功效,可治疗流行性感冒、热燥不安、急性肠炎等症。

莲茶茶叶2克、莲子10克、红糖10克,将莲子浸泡加糖煮烂后冲茶饮用,有健胃益肾之功,肾炎、水肿患者宜天天饮用。

对于少数睡不好或睡不踏实的孩子,不妨仔细寻找原因并配合适当的药膳来纠正。

甘麦大枣茶

配料:淮小麦25克,红枣6枚,炙甘草10克,冰糖适量。

制作:将红枣去核,与各药材加水熬煮3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养心健脾,补血安神,尤其适于情绪失常、小儿受惊不眠。

桂圆莲子茶

配料:桂圆10克,莲子15克,红枣3枚。

制作:莲子去心皮,红枣去核,加水浸泡1小时,加入桂圆煮沸约10分钟即可。

功效:养心健脾,补血安神。

百合玫瑰茶

配料:百合10克,干燥玫瑰花10克。

制作:百合先略以热水冲洗,再将百合、玫瑰花以适量沸水冲泡10分钟,待凉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行血。



花茶(Scented tea),又名香片, 即将植物的花或叶或其果实泡制而成的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再加工茶。其是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花茶又可细分为花草茶和花果茶。饮用叶或花的称之为花草茶,如荷叶、甜菊叶。饮用其果实的称之为花果茶,如:无花果、柠檬、山楂、罗汉果、有花果。其气味芬香并具有养生疗效。外形条索紧结匀整,色泽黄绿尚润;内质香气鲜灵浓郁,具有明显的鲜花香气,汤色浅黄明亮,叶底细嫩匀亮。花茶主要以绿茶红茶或者乌龙茶作为茶坯、配以能够吐香 的鲜花作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分为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花茶、珠兰花茶等, 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

相关标签:花茶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