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因其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是中国的历史名茶,属发酵茶,起源中国明朝,深受海外人士喜爱。红茶制作工艺先进,数据显示红茶中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有益成分。红茶价值极高,可缓解疲劳,利尿,强壮骨骼,抗衰老,养胃护胃,舒张血管。红茶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祁门红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红茶-祁门红茶
红茶-正山小种
红茶-金骏眉
红茶-滇红
一壶好茶,应该是一抹依偎着苦涩的芳醇,缠绵在历史的舌尖间,滑落于人情的味蕾上,愈久弥新,回味无穷,是再也挥之不去的唇齿芳。说起“遵义红”,最早初识是在浙大西迁历史中发现,当年西迁贵州湄潭的浙大人对当地红茶的喜爱,只是当年它叫“湄红”,而如今改名“遵义红”了。更有听闻,泡好“遵义红”一定要用当地的好水烹茶,才能享到其独有的特殊味道。不了解情况的人肯定会想,“遵义红”——作为后起之秀,怎么可能跟祁门、正山小种、滇红、宜红、宁红等诸多老大哥相比拟呢?
然而,只有真到了湄潭,你才会对“遵义红”恍然大悟。
正如所有的茶叶产区一样,湄江水浮碧流翠,笼雾含烟,两岸远近,恍若桃源仙境。清明节时的茶乡湄潭,更多了一份清爽和明丽,彷佛令人的每个毛孔都散发着一种春天所特有的愉悦和向往。可茶浪三千,却只能取一盏饮,这就是茶的精神。“遵义红”一如这里的民风,温厚、纯朴、热情,给人暖暖的心颤。无论是炎天消暑,隆冬御寒,还是破闷解乏,醒脑提神,茶与人都相濡以沫,厮守着,共度时艰,不离不弃。
浙大老校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博士,曾回忆自己在湄潭的求学情况时说:“我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白天我常去茶馆里看书、做习题,泡上一碗茶,目的是买一个座位,茶馆再闹也不管。”周围虽众声喧哗,他却能稳稳地把持住那份沉静。而这份沉静,则是“遵义红”的魔力和魅力所在。
这并非文人卖弄,这里出产的“遵义红”,当时也曾得到了中国评茶大师冯绍裘先生的高度评价,后者认为其“形状细嫩匀齐不亚祁红,色泽润泽,香气颇清香,滋味似祁红,制法得法或可胜于宜红。”如果您和笔者一样是茶友的话,冯绍裘的名字和祁红、宜红,想必不陌生吧?
当年浙大西迁湄潭,由于农学院的功德,特别是在防治病虫害、改良茶叶土壤和提高制茶工艺等方面的积累,也为“遵义红”的异军突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如今,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口味,经过福建制茶师采用“金骏眉”、“坦洋”、“政和”等功夫红茶工艺的有机拼配后,制出的“遵义红”,外形紧细圆直,条索紧直雄壮,色泽油润鲜活而金毫显露,芽肥苗锋秀丽,汤色红艳透明,滋味醇厚回甘,香气馥郁持久,叶底红韵明亮有光泽金圈儿。
说到底,好东西自然有人赏识,哪怕它隐居在贵州湄潭这样的西南地区。2011年,在信阳茶博会上,“遵义红”作为外来者,携手东道主“信阳红”,以势不可挡之势,跻身全国十大红茶之列,与“川红”、“滇红”等原有的八大红茶齐名,也许让不少人有不禁大惊失色之举。
而实际上,作为红茶界的后起之秀,“遵义红”只是用浙大西迁作为加速度,此前作为明清两朝的宫廷贡茶,它已经在西南边陲的好山好水好气候里,修炼内功数百年了。如果掉一句书袋的话,则真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转眼过完年,又要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季节了,不禁想念起当年的湄潭之游,当然还有竹林氤氲中的那壶“遵义红”,以及凝结在茶壶里的故事和过往,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便是如此。
好在,2015年年初“遵义红”也来了北京,在马连道开了“遵义红茶城”,可以暂时聊慰笔者对于“遵义红”的这份特殊感情。
遵义红简介
“遵义红”是湄潭2008年以来在充分开发黔湄系列国家级无性系良种、恢复于19世纪40年代在湄潭成功试制的“黔红”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艺形成的名优工夫红茶产品,受到了张天福、陈宗懋等茶届泰斗和消费者的青睐。遵义红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紧结卷曲、匀净
色泽:
红艳、金毫显露
汤色:
红亮艳丽
香气:
果香浓烈、悠长
滋味:
鲜醇带有一定浓度、强度、鲜爽度
叶底:
明亮匀嫩、红亮
一级:
形状:
条索紧结、匀净
色泽:
褐色较油润、有金毫
汤色:
红亮
香气:
甜香高、尚持久
滋味:
浓醇
叶底:
红亮尚匀
二级:
形状:
条索紧实、尚匀净
色泽:
黄褐尚润、有金毫
汤色:
红尚亮
香气:
香高
滋味:
尚浓醇
叶底:
红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