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朱子茶道,祖先家范,后人怎敢相忘?

2020-08-12 


朱氏“顶红”茶,是生活在浦城的朱熹第26代传人朱忠强和他儿子朱正楗所创办的顶红茶叶有限公司品牌茶。

桃花含苞在枝的时节,在忠信镇桃园村山路上,朱正楗告知笔者,桃园村所在的岩顶山,属泉山脉,山高千米,岩崖错落,树木葱翠,土壤酸碱度适中,非常适合茶叶生长。当地,曾世代流传一句美丽的茶言:“岩顶生好茶,好茶出顶岩。”

当年,南朝的江淹从浙江江山入闽,过茶坪村时,村民争煮“芽草”热汁献给新县令。江淹饮后,精神振奋,惊叹是何“灵芽”?乡民指着房前一株灌木说:“就是取此佳木上的顶芽。”

走到茶厂,边品茶,边聆听朱正楗的介绍。他说,打造“朱氏顶红”品牌茶,既传承了朱子的理学文化,又丰富了大武夷的茶道。祖上朱熹乃嗜茶爱茶之人,他好茶、种茶、咏茶,以茶论道,以茶促人,斗茶品茗,格物致知;他人品若茶,传承儒教,集成理学,影响了古今中外。

“朱子茶道,祖先家范,后人怎敢相忘?”谈起老祖宗,朱正楗自豪而激动。茶,茶人普遍在做,但做得好,有“顶呱呱”的茗品,占有“顶好”的市场,却不是谁都能达到的。因此,作为朱氏后人,只有认真把茶做得“顶真”,在茶品中“顶上”,才是真正的“顶红”品牌。因此,朱正楗表示,朱氏子孙必须秉承先辈“理而后和”的茶理及“和而不同”的独特精神,代代相传,方能宏扬朱氏的茶文化。

茶的品优,在于人的茶德。朱正楗带领我们参观了制茶车间,他说,做一泡“顶红”好茶,对于做茶人而言,茶优在于顶高的茶技,茶德在于顶真的茶工。

茶生长,为立地顶天;人成长,当顶天立地。公司刚创办之初,也是朱正楗学做茶之时。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上茶山,入茶场,走茶市,把茶叶制作中的每个工种都干了一遍。上山锄草不怕顶风雨,施肥除草不惧顶臭气,顶阳冒雪敢于吃苦头。到车间和茶工共学互进。当一片片茶叶碧绿起来,一箱箱茶叶运出茶厂,朱正楗对制茶程序、焙茶工艺,也已日益熟悉,得心应手。

“茶的本质在水土香,茶的色香味在加工。”从一个不知茶的年轻人,到如今已对茶业务如数家珍。朱正楗说,茶叶初摘时,需拣去枝梗老叶,取其嫩叶时又须去尖与柄,方是细茶。初制鲜叶养护要洁净,杀青要适时,揉捻要过粗揉、中揉、细揉,缺一不可。此外,烘焙是关键,必须把握火候和时间,时过短茶不出香,时长则茶失香。在精制车间,朱正楗要求筛选、挑剔、复迭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确保茶的质优品优,为客商、社会和消费者负责,这就是顶红公司的茶德。

当笔者问起朱正楗为何走上茶业之路时,他说起和茶结缘的经历,如命中注定。有一次,他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朱熹在天心寺问禅的文章,说他与径山大慧禅师煮茗论道,一朝开悟,日后创立融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新儒学。祖先的心路,似乎唤醒了流淌在他身体内同源的血脉,以茶养德,以茶修身,以茶立业,以茶交友,何不是人生立身之道?于是,他立志决心做茶,并创立了“朱氏顶红”品牌。

“做茶就是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把茶做好。”这是朱正楗父亲朱忠强传承给他的创业良言。今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朱正楗,经历十分丰富。17岁就开始在外打拼,先后去过广东、深圳,工资最低的时候,每月只有100多块钱。艰苦的过去就是天赐的礼物。他说自己从小贪玩,东走西游,艰苦的经历,也许是一种锻炼。

“我感恩父亲一直对我这朱氏27代传人要求很严格,教会我种茶,也教会我做人。所以,我在茶包装上特别印上‘朱氏26代’的字样。”朱正楗说,父亲是家中长子,从小是苦过来的,所以对自己要求极严。除了工作、生活中的高要求外,父亲希望他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是要先把人做好,时刻想着回报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回报社会,才有可能真正做出好茶。他爽朗地笑了笑,报答父亲,就让他多休息休息,我“顶上去”!

相关标签:茶道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