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说起绿茶,莫过于“西湖龙井”,作为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绿茶在中国具有很高的地位。绿茶主要是指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制作的茶类饮品。绿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喝绿茶能预防癌症、减脂减肥,也可减轻吸烟者来自尼古丁的伤害。绿制作工艺要求极高,主要制作原料来自于茶树新梢,后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中国生产绿茶的范围极为广泛,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陕西(陕南)、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
绿茶主要有:太平猴魁、西湖龙井、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碧螺春、信阳毛尖、安吉白茶、竹叶青等
绿茶-太平猴魁
绿茶-西湖龙井
绿茶-黄山毛峰
天山绿茶高标准茶园
霍童古镇里的天山茶舍
“中国绿茶数天山”,可见天山绿茶在中国茶界及蕉城人生活中应有的地位——
吃茶有道
在中国早期茶艺中,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但蕉城人将茶叶叫“茶米”,将喝茶叫做“吃茶”,另含有以茶当饭当酒之意。
蕉城自古城乡民众均有饮茶、品茶习惯,每当清晨、夜晚或工暇时间,人们多有冲茶品饮之习。农民、工人在田间或工场劳动、生产,均用陶瓷罐壶、锡茶壶或竹筒装茶水备用。过去,天山茶区贫苦人家常缺菜肴配饭,就以茶水当菜汤送饭,故称“吃茶”。农人劳动累了,用陶壶煮开的绿茶泡青花碗中的蛋黄蛋清,解乏暖胃又补肾,俗称“茶叶蛋”,雅号“鳯凰茶”。
亲朋好友来了,“过厝就是客,茶烟没分家。”宾客临门,必定是先茶后点心、饭,故有“茶哥米弟”之称。有客来家,家庭主妇手托茶盘奉上一杯香茗,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亲和。对贵宾稀客登门,端一青花碗,茶水中加冰糖或白糖泡绿茶,清中带甜,以祝来客生活甜蜜,更表礼敬,叫“糖茶”;客人临走时还有送一包山茶做“手信”,俗称“面前”;逢年过节,“三茶六酒”祭祀:祭灶供“送神茶”、除夕春节供“茶米水”、正月初一清早供“年茶”,人人要喝“做年糖茶”,到别人家拜年要喝“冰糖茶”,山区还有用红枣、橘皮丝或其他调味品等冲茶待客。明、清时,提学道岁考、生儒进学、升迁等均要岁办“茶饼”。
“中国绿茶数天山”。福建有很多茶,闽东有福鼎白茶与坦洋工夫红茶,为什么蕉城人偏偏选择了天山绿茶?
这就要“讲古”。
缘起道茶
一抹天山绿,浸润了中国千年茶文化的雨露。
天山绿茶缘起和道教、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机缘。从东汉开始到魏晋南北朝,先后有11位著名道士到过霍童,炼丹双修。道经认为,茶始于道门。众多大仙南下修炼于霍童洞天,也必然带来中原的茶文化。
那么,道士仙驾霍童洞天,修身养性解困愉悦之时,喝的是什么茶?有据可查的,与霍童山同属天山山麓的洋中镇——天山茶区,依山傍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丘陵山地交错,土壤肥沃,最适合茶叶生长。所盛产的绿茶故称——天山绿茶。山野之云雾雨露与海洋性季风气候的交融,云天雾海,令天山绿茶成为福建烘青绿茶中的极品,其品质特征为:色泽翠绿,汤色黄绿,叶底嫩绿,素以“三绿”著称。如今,千年野生母茶树依然分布在霍童流域与天山山麓。因此,天山绿茶从晋代开始便兴起,这或许和那时大仙道士纷纷南下,在霍童洞天炼丹双修、煮茶论道,有直接的关联。陶弘景是南朝时期的著名道士,因为在江苏茅山炼丹失败,便于公元510年,到霍童山炼丹两年有余。陶弘景不仅是个高仙大德,而且是个知茶、识茶的医学家,在霍童山游仙期间,曾隐居洋中天山山麓中和坪“元禧观”修炼。修炼期间,他在《杂录》记载:服苦茶经身换骨。这是天山茶强身保健的最早记载。正所谓:茶道,茶道,有道才有茶。
盛唐禅茶
再之后,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汉语“修心”或“静虑”的意思。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唯许饮茶。由上可以清楚看出,正是因为北方禅教的“大兴”,促进了北方饮茶的普及;而北方饮茶的普及,又推动了南方茶叶生产,从而也推动了我国整个茶业的较大发展。唐时,佛教传入闽东,带动了寺院经济的发展,也再一次带动了天山绿茶的兴盛。地处天冠菩萨道场圣地的支提寺,袈风僧影接踵之间,自然也茶风熏人,禅意撩人。天山绿茶到唐朝升为“腊面”贡茶,宋革新为团饼茶,盛至明代前已统称为“支提茶”。这显然与支提寺僧人坐禅修行之后,盛行喝天山绿茶,带动天山绿茶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大清关茶
宁德蕉城海上通道,早已有船行之。如三国时期东吴温麻船屯、宋末南逃的王室船队、明代的郑和船队、明中后期日本海盗船队、清初的郑成功船队等,都有深入到三都澳腹地,进入宁德的记录。自清代中期之后,随着商品交流频繁,闽东一带货物外销远洋,已是常见的事情。清朝乾隆之前,东冲口外,更是“南连广粤,北抵江浙,达兹外域,无所不通”。到了十九世纪末三都福海关开辟前后,由三都澳前往福州,已经是一条成熟的海上商路。
明清之后,支提茶已负盛名,清时已列闽东各类茶之首。在乾隆年间(1781年),“天山芽茶”已被列为贡品。“南北山头竞采茶,一肩便是好生涯。旗枪声价分高下,艳说茶商几十家。”这首清代蕉城人吴寿坤的诗,道出了清时蕉城茶园丰盛、茶市繁荣的亮丽风景与民生对茶的倚重。老一辈人回忆,一百多年前,天山绿茶的主产地——蕉城西乡天山山麓的洋中镇,天津的“京帮”、山东的“全洋”、福州的茶商和洋人、传教士云集,采购“天山茶”销往国内外。从清末至南京沦陷前,蕉城已经成为闽东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1899年5月8日,清朝在三都澳因茶而设“福海关”,三都澳自此成为福建乃至中国茶叶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被誉为中国近代东南“海上茶叶之路”,闽东茶叶便直接从这里漂洋过海,进入欧美市场。当时,福州花茶的兴起,“支提”名茶供不应求,天山茶区采制大量绿茶(含支提茶、贡品“芽茶”)输出国内外,从此,“天山绿茶”得以扬名,蜚声中外。清末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从三都澳“福海关”出口的红、绿茶年平均在11万担以上,占福建茶叶出口量的40%至47%。其中,直至抗战前,天山绿茶的年产量已达32000担,占闽东茶产量的20.74%,占福建省的13.06%,在国际茶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是世界唯一以茶叶为主的通商口岸。海上茶叶之路香飘远洋。
白鹤古茶道
千年以来,宁德县城通往福州的主要陆上通道即由县城出发,翻越罗源与宁德之间的界山——开辟于南宋时的白鹤岭古官道,到邻县罗源,再达连江县境,终抵福州城,全程大约200余里道路。徒步行走,需两天。如是挑担商队,行程需要四五天。1939年后,因抗战,三都港被封锁,闽东一带海上的茶叶销路基本中断,因而转向陆路——白鹤岭古官道。一时间,白鹤岭古官道上,挑着茶担的茶叶商队络绎不绝。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虽然宁德蕉城的茶叶因战争已有衰退,但依然有福生春、一团春、冯合兴、林恒记、义泰兴、春发泰、怡春茂、义春林等37家商号。每当茶季到来,这些商号手中购得成品茶几十成百担,急于送到福州城中加工成精茶,或由福州茶商包装后运往外地。此时,应当尽快地让福州茶商认可在宁德所购得的茶叶的品级与价格,于是,当地茶商就要雇佣体力好、办事稳妥的人,以124斤的挑工价,让其挑60斤茶的样品,翻越白鹤岭古官道,赶赴福州。一时间,在二百余里的古官道上,罗源城、丹阳古镇、连江县城以及琯头等地,蕉城茶商与挑夫络绎不绝。路途各村庄中散布着的客栈与古旧的凉亭、桥屋、宫观里,都活跃着宁德蕉城茶商与挑夫歇息的身影。白鹤岭古官道为因抗日战争而封闭的海上茶叶之路开辟了通往外界的陆路窗口。
天山绿茶简介
天山绿茶是福建省的历史名茶,为闽东烘青绿茶的极品。历史上,天山绿茶花色品种非常丰富,并以“香高、味浓、色翠、耐泡”四大特点享誉中外。天山绿茶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条索嫩匀、锋苗挺秀
色泽:
翠绿
汤色:
碧绿、清澈明亮
香气:
似珠兰花香、芬芳鲜爽
滋味:
浓厚回甘
叶底:
嫩绿鲜活
一级:
形状:
条索嫩匀、挺秀
色泽:
翠绿
汤色:
碧绿、明亮
香气:
似珠兰花香、鲜爽
滋味:
醇厚
叶底:
嫩绿匀整
二级:
形状:
条索嫩匀、微曲
色泽:
翠绿
汤色:
嫩绿
香气:
清香持久(淡)
滋味:
鲜醇
叶底:
嫩绿、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