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劳茶产地
古劳茶因产地而得名,是广东省的历史名茶。始于何朝何年,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结论。相传,唐末诗人曹松守居西樵山,引入浙江长兴顾渚茶种于山中。古劳墟与西樵山隔水相望,且有宜茶山区,山区多为客家移民,喜欢植茶。由此推测,可能在宋、元年间,由西樵山引种茶树逐渐发展而来,至今约有1600多年历史。
到了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年),古劳茶生产已进入全盛时期,“山埠间皆种茶”,近则自海口(古劳北属南海地)到城(今鹤城),毋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出现“一望皆茶树,来往采茶者不绝”的景象。
古劳茶产于广东省高鹤县古劳镇的丽水、茶山、麦水、下陆等地。古劳镇之西有大云雾山,其南有古兜山,山岭海拔高约200—400米,最高的“高凹顶”海拔也只有500左右。这里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21.8℃,全年基本无霜,年降雨量达1800毫米左右,江面上的“高山气候环境”。茶园中楹树遮荫,茶地铺草覆盖,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丰富,极宜茶树生长。
古劳茶历史介绍
据史书记载,古劳茶山产茶于“宋元时期已现端倪”,而茶山顶的良道坪、大坑坪、永安、七星坑、锣鼓地、塔磨塘等六条村庒在550年前已开始植茶。茶山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这是因为西江水从北向南直冲茶山,被石岩头顶着,使西江水转向东流,造成茶山露水丰富,适宜植茶。丽水石岩头一带的山地就特别湿润,故种出的茶甘爽、醇和,有翠岩、龙芽、雪菊、银针等著名品种。
翠岩采自石地者为最佳,乾降牌县志载有“翠岩味匹武夷而带芳”,银针形似寿眉,尖如针,叶背显露白如银,叶底青翠,茶汤浓滑芳香。新会人黄炳坤的《忆岭南》诗中有银针“香味远出寿眉数倍”、“久经脍炙人口”之句。雍正10年(1732),鹤山建县,鹤山茶园不断发展,道光初年达到鼎盛期。据道光版《鹤山县志》称,古劳茶山、大雁山等地“一望皆茶树”,出现茶烟万顷的景象。
当年,茶山和山脚的丽水有茶园1000多亩。古劳茶曾通过广州沙面洋行销往欧美、澳大利亚,香飘万里,名扬五洲。那时,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临走时总是喜欢带点银针回去,送给亲友,共享家乡特产风味。抗日战争爆发,鹤山茶业开始衰落,许多茶园荒芜,1937年古劳茶山、丽水的茶园仅存448亩,产量301担。
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叶供不应求,古劳茶开始复苏,那时各地出现一些以龙眼叶、鬼灯笼等制成的假茶,严重影响鹤山茶的声誉,造成大量茶叶积压滞销,打击了茶农的积极性,茶山村不少茶农不得已改种经济效益好的素馨花,也因为这缘故,至今仅余百亩左右茶园,往日“一望皆茶树”景象不复存在。
古劳茶是一种传统名茶,由客家人创制于宋朝。采自当地的古劳茶树,古劳茶树分青芽型和红芽型两种类型。前者称青蕊,后者称红蕊。红芽型鲜叶制成的古劳茶香低,青芽型鲜叶制成的古劳茶香气清高。古劳银针多采用青芽型鲜叶加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