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前,武夷岩茶分类比较敏杂。
公元1921年,蒋叔南在《游记中》,将岩茶分为上奇种、奇种、茗种、小种四等。
廖存仁分武夷岩茶为:提丛、单丛、奇种、名种、焙茶。
林馥泉则比较详细,归类为名丛奇种、单丛奇种、顶上奇种、奇种、名种、焙茶等。
依茶树分类为:菜茶、水仙、乌龙、奇兰、桃仁、铁观音、梅占、雪梨、黄龙、肉桂等。
依地域分为大岩茶、中岩茶、半岩茶、洲茶。
依制茶时间季节分有:首春茶、先春茶、二春茶。
依茶各品种又可分别制成:
用水仙制成者有水仙、水仙米、奇种、名种;
用乌龙制成者有乌龙、铁观音、奇兰等。
花名有素心兰、正太阳、正太阴、不见天、水红梅等八百多个。
新中国成立后初制、精制分开加工。
在五六十年代,则分为名丛、提丛、单丛、品种、岩水仙、洲水仙、外山水仙、岩奇种、洲奇种、外山青茶、焙茶、茶头。
用为商品茶则除名丛、品种单独加工成堆外,水仙分特级到四级,奇种分特级到四级,另加武夷粗茶、细茶、茶梗三唛。
七十年代后,则分名岩名丛、普通名丛、品种、水仙、奇种五大类型。前二个类分上中下三等,水仙、奇种则分为十一个等级。
此外,岩茶还按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春茶最佳,秋茶、冬茶次之,夏茶因天气炎热,内质较差。
刚接触武夷岩茶会对武夷岩茶的分类及名称感到繁杂难记,其实它是有规律的。所谓武夷岩茶,现今特指生长在武夷山上的茶叶,都是制成半发酵的乌龙茶类。其分类主要根据品种、地域而定的,先有岩茶、洲茶之分,后有小种、奇种之分。还有按季节之分为春、夏、秋、冬茶。现在大都以茶树来命名,采于什么茶树之茶,则叫什么茶。如采于肉桂茶树之成品茶,则叫肉桂。所谓品种是要形成一定数量,如水仙、乌龙、佛手等等;所谓名丛、单丛是指菜茶中,依据个性特征命名,数量上很少,也形不成批量,只能称之为名丛、单丛,不能等同于品种。
岩茶,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得名。属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主产区为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武夷山茶区坐落在福建省西北部,有“奇秀 甲于东南”之誉。
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武夷岩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