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又名青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作为中国的代表茶叶之一,乌龙茶具有很高的药理作用,主要作用可分解脂肪,减肥健美,深受减肥人士喜爱,在日本也被人们称为"美容茶"、"健身茶"。要想制作品质优异的乌龙茶,需要经过六道制作工序,分别是采摘、委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乌龙茶作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之一,主要产自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湖南、四川等省也有少量产地。乌龙茶不仅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也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乌龙茶主要有:太平猴魁、西湖龙井、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碧螺春、信阳毛尖、安吉白茶、竹叶青等。
乌龙茶-东方美人
乌龙茶-冻顶乌龙
乌龙茶-凤凰单丛
乌龙茶-铁观音
乌龙茶-武夷肉桂
乌龙茶-武夷水仙
乌龙茶的鲜叶要有适当的成熟度。安溪县珍田阁茶厂负责人介绍说:闽南乌龙茶要求小开面至中开面3—4叶为好,闽北乌龙茶则要求中开面至大开面3—4叶。所谓开面采,按新梢伸展程度不同又有小开面、中开面和大开面之区别。小开面指驻芽梢顶部第一叶片的叶面积约相当于第二叶的1/2;中开面驻芽梢顶部第一叶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2/3;大开面顶叶的面积与第二叶相似。原料力求老嫩一致,按不同品种、早午晚青和大小老嫩分开堆放、制作,并保持鲜叶完整与新鲜。闽南乌龙茶与闽北乌龙茶的制法与品质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闽南乌龙茶轻晒重摇,发酵程度较轻,茶香清高,味浓厚;而闽北乌龙茶重晒轻摇,发酵程度较重,成茶香气幽长,味浓醇。
(1)闽南乌龙茶初制:闽南乌龙茶初制工序为:凉青→晒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足火。
①凉青;采回的鲜叶,按不同品种、老嫩和采摘时间分别摊放于笳苈内(直径100厘米),每筛1一1.5公斤,摊凉过程要翻叶2—3次。凉青的作用是散发叶温和水分,保持叶子新鲜度使水分含量相对一致。
②晒青:晒青是日光萎凋。晒青的作用是鲜叶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度失水,使叶质柔软,同时提高叶温,加速化学变化,如叶色变暗,青气减退,香气显露等。晒青与摇青关系很大。晒青时间和晒青程度必须按季节、气候、品种、鲜叶含水量等灵活掌握。如铁观音、水仙、毛蟹品种叶质肥厚,含水量高,晒青宜重,减重率10%左右,黄旦校、奇兰、黄奇品种叶张较薄、梗小,晒青宜轻,减重率7%一8%。春茶气温低,鲜叶含水量大,晒青时间长;夏暑茶气温高,鲜叶进厂时失水已足,可以以凉代晒;秋茶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快,晒青时间宜短。晒青结束后,放置青间1小时左右后摇青。
③摇青:摇青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目前闽南茶区多采用竹制圆筒式摇青机。装叶量为摇青机容积的1/2左右。摇青转数根据气候、品种、晒青程度不同而灵活掌握,即“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气温低,湿度高的春季,水分散失慢,叶内化学变化慢,宜重摇;气温高、湿度低的夏、暑季,水分散失快,叶内化学变化快,宜轻摇。摇青次数一般4—5次,每次摇青转数由少到多,摊凉时间从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摇青适度的叶子要求“青蒂”、“绿腹”、“红镶边”,即梗蒂青绿,叶肉黄绿,叶缘珠砂红,叶片突起呈汤匙状,青气退,花香显现。
④炒青:是通过高温酶促氧化作用,并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闽南茶区用110型滚筒杀青机,筒温260~C左右,投叶量25—30公斤,炒青时间5—7分钟。炒青程度宜轻,待水蒸汽大量溢出筒口时,排气,炒至香气清纯,叶色由青绿转暗绿,叶片皱卷,手捏柔软,带有粘性为适度。
⑤初揉:采用乌龙茶揉捻机。初揉原则为“趁热、少量、重压、快速、短时”。要求揉出茶叶,初步卷成茶条。初后及时解块,上烘,以免闷黄。
⑥初烘:初烘温度为110—120℃,烘至六成半干,即茶条不粘手时,再进行初包揉。
⑦初包揉:近年来闽南茶区多采用台式乌龙茶包揉机械进行包揉。将初烘叶趁热放置在1.3米见方的白布巾中.每包6—8公斤,用速包机速包成南瓜球状,放置球茶机内包揉,包揉时间8—12分钟(叶温高、揉时短,叶温低、揉时长)后,迅速松包解块,散发热气,以免闷黄,再速包,再包揉8—12分钟。包揉压力应逐渐加重。
⑧复烘:复烘温度90—100℃,烘至茶条有微感刺手时下机。近二年来,引进台式乌龙茶机械制茶,以炒代烘,炒热后复包揉,已被实践证明:有利于多次包揉造形。
⑨复包揉:重复初包揉工艺流程。在多次包揉过程中,速包压力一般为轻、重、稍重,前期压力过重,易产生团块、扁块;后期压力过重对完整度不利,压力不足不易成形。
⑩足火:采用“低温慢烤”,温度70—80℃,焙至茶梗手折断脆,气味清纯即可下机,稍经摊凉,装袋。
(2)闽北乌龙茶闽北马龙茶初制工序为:晒青→凉青→摇青(做手)→炒青→揉捻→复炒→复揉→毛火→扇簸摊凉→拣剔→足火→炖火。
①晒青与凉青:晒青是闽北乌龙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关键工序之一。鲜叶按不同品种、产地和采摘时间分别晒青。将鲜叶均匀平铺于水筛上,每筛o.4—0.5公斤,放置于弱光下,其间翻青2—3次。晒青程度应根据原料老嫩、品种与含水量灵活掌握,“看青晒青”。一般原料嫩的,叶质薄的,含水量少的。晒青宜轻,反之则重。对叶片肥大、含水量高的,如水仙品种,常采“二晒二凉”,避免局部晒伤,形成“死青”。晒青减重率掌握10%一15%。晒青不足,叶底暗、味苦涩、香不正,同时做青时间延长。晒青适度标准:顶二叶下垂,叶片失去光泽,呈半萎蔫状态,叶片减重率10%一15%,即入室凉青。阴雨天多采用加温萎凋。如萎凋槽加温萎凋,风温35℃~38℃,风量宜大,翻叶宜勤,雨水青应先用冷风吹干表面水后,再吹热风,以免烫伤茶青。凉青:将晒青叶二筛并一筛,抖松后放凉青架上,放在通风阴凉的场所,散发青叶中热量,促进梗叶水分的平衡。凉青时间o.5小时左右,凉至适度后,三筛并为二筛移至摇青室作业。
②摇青:摇青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工序。摇青室一般要求温湿度相对稳定,室温保持在20—26~C,相对湿度70%左右。室温低于18℃要加温,否则物质转化速率减缓,做青历时拖长。近年来,闽北茶区多采用闽北综合做青机进行摇青或做青。做青机转数15转/分,装叶量约为整筒的l/2—3/5,全程机摇次数为8~12次,每隔0.5~1小时摇一次,总转数500—800转,摇青过程转数掌握先少后多,静置时间先短后长的原则。摇青适度的叶子,叶脉透明,叶面黄亮,叶缘红边明显,带有“三红七绿”,叶缘向背卷,呈汤匙状,兰花香起,叶质柔软。
③炒青与揉捻:多采用110型瓶式杀青机进行炒青,锅温260~300℃,投叶量25—30公斤,采用先闷后扬的方法,待叶质柔软,青气消失清香显露,即可下机,全程5—6分钟。揉捻采用乌龙茶揉捻机,转速60转/分钟,揉时7—8分钟,掌握适量、热揉、快揉,逐步加重压的方法。
④烘焙和簸拣:烘焙分毛火与足火。毛火叶经长时间后簸拣,再足火。毛火烘干机风温为120—150~C,摊叶厚度2厘米,烘至七成干下机。毛火叶经长时间摊凉是岩茶制法特点之一,毛火叶先筛去碎末,簸去黄片和轻飘物后,摊在水筛上,至第二天清晨再拣剔。拣剔主要去除茶梗,也拣黄片。足火采用低温慢烤,促使乌龙茶香味逐渐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风温为80~85℃,烘至足干,然后进入“吃火”工序,其工序又是岩茶制法的特点之一,是传统制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序,在足干的基础上,连续长时间的文火慢炖,对增进汤色,提高滋味醇度,促进茶香熟化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吃火”温度60℃左右,并在烘笼上加盖,时间2小时左右,直到有火香为止。
乌龙茶(oolong tea),亦称青茶、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主要生产地区是福建省安溪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