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湄潭翠芽怎么制作的

2020-08-12 

湄江翠片采自湄江良种苔茶的嫩梢。清明前后开采,以明前茶品质最佳。特、1-2级翠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芽叶长度分别为1.5厘米、2厘米、2.5厘米。三级翠片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芽叶长度不超过3厘米。通常,制500克特级翠片需采5万个以上芽头。一级翠片约需4万个左右芽头。采回的芽叶必须分级摊放在通风阴凉处,摊放厚度每平方米1-1.2公斤,失水量8%左右。一般历时3-5小时。然后经过杀青、摊凉、二炒、摊凉、辉锅等五道工序,炒作手法多达十几种,根据鲜叶老嫩、含水量高地来灵活变换。制作工艺讲究,既吸取了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又有其独特之处。

湄潭翠芽怎么制作的

1、采摘标准

湄潭翠芽于清明前后开采,以明前茶品质最佳。已手摘法为主,主要是打头采摘、留叶采摘、留鱼叶采摘几种采摘形式。采回的芽叶必须分级摊放在通风阴凉处,摊放厚度每平方米1-1.2公斤,失水量8%左右。一般历时3-5小时。

2、杀青标准

锅温105-125℃,投入200-300克摊放叶。特级、1级翠片杀青过程历时10-11分钟,2-3级翠片历时16-17分钟。杀青方法:用抖、带手势至叶质柔软。降低锅温至70℃左右,采用搭、带、抖、拉、拓手势,边拉扣理条,边拓,并结合抖、带、搭手法。用力由轻到重,将芽叶拉直、搭平、拓紧。当杀青叶含水量达60%左右,茶香显露,茶条平伏,即可起锅。杀青叶摊放在双层白纸垫底的簸盘内摊凉散热,使水分重新分布均匀,便于二炒。摊凉时间50分钟左右。

3、二炒标准

锅温60-70℃,投入300-400克摊凉。二炒方法:先用抓、抖、拓手势,当茶叶转软,有热手感时,换用拉、带、拓、推、磨手法,最后用推、磨为主的手势,将茶叶推直、磨光、磨平。当锅内发出沙沙响声,起锅摊凉。历时约15-20分钟。经30-40分钟摊凉回潮,用簸扬去轻片,6孔筛割去碎末。

4、辉锅标准

锅温50℃左右,投入250-300克二炒摊凉叶。辉锅方法:先采用抓、抖手势,后用拉、推、磨、压手势,将茶叶贴紧锅壁,往返磨擦,尽量将茶叶磨光压平。当茶叶将达足干时,动作应轻巧,轻抓、轻磨、轻推,使外形扁平光滑,茸毫隐藏稀见,含水量4%左右,手一触即断,一捻即为粉末,起锅摊凉。

最后,筛分整形,簸去黄片、鱼叶、老叶,筛去碎末及其他夹杂物,分级归堆,包装贮藏,严防受潮。通常,制500克特级翠片需采5万个以上芽头。一级翠片约需4万个左右芽头。成品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新鲜花香。

湄潭翠芽存放技巧

1、湄潭翠芽一怕高温,湄潭翠芽绿茶最佳保存温度为0-5℃。温度过高茶叶中的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和芳香性物质则会被分解破坏,使质量、香气、滋味都有所降低。在恩茗茶叶购买湄潭翠芽茶叶后,若不能很快饮用完毕,请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2、湄潭翠芽二怕潮湿,湄潭翠芽绿茶是一种疏松多孔的亲水物质,因此具有很强的吸湿还潮性。存放绿茶时,相对湿度在60%较为适宜,超过70%就会因吸潮而发生很快霉斑,进而变质。一般来说,即使密闭保存,在保存六个月后,也需要再次烘火,去掉湄潭翠芽的所吸的水分,在购茶时请注意。

3、湄潭翠芽三怕异味,湄潭翠芽绿茶中含有高分子棕榈酶和萜稀类化合物。这类物质生性活波极不稳定,能够广吸异味。因此,茶叶与有异味的物品混放贮存时,就会吸收异味而且无法去除。湄潭翠芽绿茶在运输和保存中,要尽量与避免与有味的物质放在一起。

4、湄潭翠芽四怕阳光,阳光会促进湄潭翠芽绿茶色素及酯类物质的氧化,能将叶绿素分解成为脱镁叶绿素。绿茶茶叶贮存在玻璃容器或透明塑料袋中,受日光照射后,其内在物质会起化学反应,使湄潭翠芽品质变坏。

品质特点:湄潭翠芽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新鲜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理化指标水浸出物≥39.0%,水份≤6.0%。

湄潭翠芽简介

湄潭翠芽产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称的贵州省湄潭县。该地区年均气温15℃,降雨量1100mm以上,年日照时数1163小时,平均海拔920米,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富锌硒”的贵州茶业第一县。

湄潭翠芽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扁平直、光滑匀整

色泽:

黄绿润

汤色:

黄绿明亮、清澈

香气:

清芬悦鼻、栗香浓

滋味:

鲜醇爽口、回味甘甜

叶底:

黄绿明亮、嫩匀

一级:

形状:

扁平直、匀整

色泽:

黄绿润

汤色:

黄绿、清澈

香气:

清香/栗香 持久

滋味:

鲜醇

叶底:

黄绿亮、嫩匀

二级:

形状:

扁直、匀整

色泽:

黄绿

汤色:

黄绿尚亮

香气:

清香(淡香)

滋味:

醇爽

叶底:

黄绿、匀亮度一般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