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香气物质CAroma substances of teaD 亦称“挥 发性香气组分(VFC)”。茶叶中由嗅觉感知到的有香味的物 质的总称。依化学成分可分为:非藉烯醇类低沸点组分 (VFC I ),包括1-戊烯-3醇、顺-2-戊烯-1-醇、顺3己烯- 1-醇、反-2-己烯醇以及反,反-2, 4-庚二烯醛等;希烯醇类 高沸点组分(VFCU ),包括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 醇、紫罗酮、伙紫罗酮、橙花叔醇、顺茉莉酮、雪松醇、 吗I噪等。依香气类型分为:有嫩叶清爽清香型的顺-3-己烯- 1-醇及其酯类;铃兰

化学部 | 茶叶

挥发性香气组分 CVolatile flavour constituents, VFC〕 即“茶叶香气物质"。

化学部

茶叶滋味物质〔Tasting substances of tea3 茶叶中由 味觉所能感觉到的茶味构成物的总称。由酸、甜、苦、涩、 鲜、咸等味素构成。人们对茶可溶成分中鲜、涩、苦三种主 要味素的阈值较低,这三类味质成分的浓度组合的差别,构 成了茶滋味和风格的千差万别。传统的感官审评对茶汤滋 味的各种表述,是茶汤味要素综合效应的反馈。影响茶叶滋 味物质的组成及比例的因素有品种、栽培条件、物候、采制 及贮藏等。

化学部 | 茶叶

茶叶涩味物质CAstringent substances of tea〕茶叶中 能引起收敛感并产生涩味的成分的总称。主要有茶多酚类、 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尤为重要。酯型儿茶素苦涩味 较强,非酯型儿茶素爽口、涩味弱o绿茶茶汤滋味的主体是 苦涩味,醋型儿茶素在芽叶中含量较高,一般占茶芽叶干物 质的12%?19%,而其味阚值为750毫克/升,是影响茶味 浓淡、品质优次的主要成分。黄酮醇有苦涩味,但含量较少。 酚酸、缩酚酸和碱性氨基酸为酸涩味,在茶叶中含量较多, 一般为茶叶干重的5%。

化学部 | 茶叶

茶叶苦味物质CBitter substances of tea〕茶叶中味感 呈苦味的物质的总称。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 色素类、茶叶皂昔、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茶汤的苦 味与涩味相伴而生,在茶汤滋味结构上处于主导地位。茶汤 中的生物碱与大量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缔合物,在儿茶 素类和加啡碱相对含量都较高的茶叶中,茶汤浓醇鲜爽,是 优质茶的标志。儿茶素类和咖啡碱对味觉受体有协同作用, 也相互制约,能改善茶的风味,减轻苦味和粗涩味。有的苦 味成分伴随其他味感,如部分苦味氨基酸具有苦酸味。

化学部 | 茶叶

茶叶甜味物质CSweet substances of tea〕 茶叶中具有 甜味感的物质的总称。对茶的苦味和涩味有协调调和掩盖 效果。其有三类:①以游离态存在于茶叶中的单糖和低聚 糖,如葡萄糖、半乳糖、果糖、鼠李糖、麦芽糖和蔗糖等, 是茶叶甜味物质的主体部分;②带甜味的氨基酸(游离的), 如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羟基脯氨酸和在茶叶 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亮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酪氨酸、苯 丙氨酸、蛋氨酸、缴氨酸等;③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中间产 物二氢查耳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和香豆素的异构化合物 等。春茶

化学部 | 茶叶

茶叶酸味物质〔Sour substances of tea〕 茶叶中味感 呈酸味的物质的总称。主要是各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如柠橡 酸、苹果酸、琥珀酸、抗坏血酸、没食子酸等和游离的酸性 氨基酸及带微弱酸性的茶多酚类化合物等。酸味不是茶汤 的主体滋味,但能去除、掩盖一部分强苦强涩及异味,对茶 汤滋味起到协调作用,使茶汤滋味爽快、圆润、滋美。

化学部 | 茶叶

茶种质资源生物化学CBiochemistry of tea germplasm resources^茶叶生物化学分支之一。研究茶树品种特性与 化学成分的关系,茶树生化特性的遗传变异规律,茶树品种 适制性的生化指标,茶树品种品质鉴定的生化手段,茶树品 种抗逆性的生化基础,品种进化阶段的生化特性及茶树起 源、进化与分类研究的生化方法等。茶树品种的某些生化特 征、特性与物质代谢有一定的相关性。如乔木型品种所含茶 多酚丰富,而灌木型茶树含量较低。叶型大小与茶多酚含量 呈正相关,大叶型的品种,茶多酚、茶儿茶素的含量

化学部

茶叶贮藏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of the changes during the storage of teaj 茶叶生物化学分支之一。研究 成品茶在存放、贮运、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 控制这些化学变化的物理、化学方法。毛茶或精制茶在贮放 过程中,色、香、味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含水量增 加是一切化学成分变化的基础。红、绿茶中未氧化的茶多酚 与空气中的氧接触而发生非酶促自动氧化,进而与其他物 质聚合,形成黄褐色聚合物。茶多酚的适量氧化,可减轻绿 茶的青涩味,增加滋味的醇感;但过

化学部 | 茶叶

茶籽化学成分 CChemical components of tea seeds J 茶籽中所含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总称。成熟茶籽中约含40% 水分,其余为种壳和种仁。种仁中含粗蛋白、淀粉、双糖、 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茶籽皂素和游离氨基酸。

化学部

茶多酬类CTea polyphenolsD 亦称“茶糅质"、“茶单 宁"。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元酚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主 要组分为儿茶素(黄烷醇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类、 花白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等。除酚酸及缩酚酸外,均具有 2-苯基苯并二氢毗喃为主体的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儿 茶素为主体的黄烷醇类,占茶多酚的一半以上,可占茶树新 梢干物质的20%左右,是茶树次生物质的代谢中心,又是 茶叶保健功能的首要成分,对茶叶的色、香、味品质的形成 起重要作用。

化学部

茶糠质CTea tanninD 即"茶多酚类"。 茶单宁CTea tanninD 即"茶多酚类"。 类黄陶物质CFlavonoidsD 见"茶多酚类"。

化学部

黄烷醇类CFlavanols^ 羟基⑶苯并毗喃类化合物。 见“茶多酚类"。

化学部

茶多酬代谢 CMetabolism of tea polyphenols^ 茶树 体内茶多酚类物质的合成与转变。以儿茶素为主体的多酚 类在茶树新陈代谢中居重要位置。茶儿茶素类的基本碳架 为C6—C3—C6,是经各种酶的催化逐步形成的。形成的初 产物经羟基化和没食子酰基化而形成酯型儿茶素。在茶籽 萌发和幼苗生长及新梢伸育过程中,根部只有合成简单儿 茶素的能力,复杂儿茶素在地上部分合成。形成的茶多酚大 部分贮藏于液胞中,一部分进一步转化成多聚体,以木质素 作为结构性物质固定下来。贮藏的多酚类物质在呼吸代谢 分

化学部

儿茶素〔Catechins〕 亦称“儿茶酸”。属黄烷-3-醇类 的衍生物。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含水乙醇和含水甲醇。分 酯型和非酯型两类。最早从茶中分离得到。在茶树体内,发 现的儿茶素主要有:(-)-表儿茶素〔(一)-EC〕、(±)-没食 子儿茶素〔(士)-GC〕、(一)-表没食子儿茶素〔(一)-EGC〕、 (士)-儿茶素C(±)-CX(-)-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一 )-EGCGD、(-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一 )-ECGD。其 含量与茶品质密切相关。中小叶种(-)-EGCG含量最多, 其次

化学部

儿茶酸CCatechins acidD 即“儿茶素”。

化学部

06型儿茶素CEster type catechins^) 亦称“复杂儿茶 素"。一类茶儿茶素。主要有(-)-EGCG和(一)-ECG。其 分子结构中比简单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多结合1?2个 没食子酰基。含量占儿茶素总量的60%?75%,茶叶干重 的12%?15%。具有较强的苦涩味和收敛性,是茶汤的主 体呈味成分。易被氧化,在呼吸代谢中是氢的中间传递体。

化学部

复杂儿茶素CComplex catechins^ 即“酯型儿茶素”。 非琦型儿茶素CNonester type catechins3 亦称"简单 儿茶素"。一类茶儿茶素。主要包括(一)-EC,(-)-EGC, (+)-C和(+ )-GC。含量占儿茶素总量的23%?25%,茶 叶干重的4%?8%。其分子中的没食子酰基少于酯型儿茶 素中的。其苦涩味较弱,收敛性较小,但对茶汤滋味有一定 影响。若与酯型儿茶素组合适当,能产生良好味感。氧化还 原电位较高,在茶叶呼吸过程的基质氢转递链中,接近于末 端氧化,并可将氢递

化学部

简单儿茶素CSimple catechinsD 即“非酯型儿茶素"。

化学部

(—)■表儿茶素〔(一)-Epi-catechin3 简写为“(一)-. EC”。儿茶素的一种。化学式C15H14O6.熔点237?238C, 留一69。。食后有苦味而回甜,涩味弱。与三氯化铁呈绿 色。同稀酸煮沸显红棕色沉淀。

化学部

(±)-没食子儿茶素〔(土 )-Gallo-catechin3 简写为 “(士)-GC”。化学式C15H14O7o呈苦味。占茶叶儿茶素总量 的4%?5%。

化学部

(—)■表没食子儿茶素〔(一 )-Epi-gallo-catechinD 简 写为“(一)-EGC"。化学式 C 15H14O7o 熔点 218°C,〔a弗 -67. 5。。食后有甜味。与三氯化铁呈青紫色。用稀酸煮沸呈 红棕色沉淀。占茶叶儿茶素总量的10%?20%。(-)-EGC 即“(一)?表没食子儿茶素"。

化学部

(士)?儿茶 ?C(±)-CatechiiiD 简写为“(士)-C”。化学 式C15H14O6o呈苦味。

化学部

(-)-*没食子儿茶素没食于酸KC(-)-Epi-gallo- cate chin-gallated 简写为 “(一 )-EGCG 气 化学式 C22H18O1】。熔点 248?249°C,WJ>8-173°o 涩味强。与三 氯化铁呈青蓝色。同稀酸煮沸产生没食子酸及红棕色沉淀。 占茶叶儿茶素总量的45%?60%。

化学部

儿茶素品质指数CCatechin quality index^ 表达茶叶 品质的经验参数。1963年阮宇成、程启坤提出。其表达式 为:

化学部 | 品质
百科相关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