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苏州的味道,但最鲜的一定是来自东西洞庭山上的“吓煞人香”——明前碧螺春。所谓“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碧螺春的香,是可以醉人的那种香。
▲ 把苏州的湖光山色,投入一杯碧螺春里,细细品味。
这种鲜,在其他地方还真尝不到。那么,为什么碧螺春只产于苏州呢?
碧螺春,苏州春天的专属味道
碧螺春,是上苍对苏州最独特的宠爱。
苏州西南,太湖烟波浩渺、一望无际,2445平方千米的水域,有1600平方千米在苏州的吴中区内。太湖中有两座小岛,西边的唤做西山,也叫西洞庭山,东边的名作东山,亦称东洞庭山,日久天长,东洞庭山与陆地相接,成为三面环水的半岛,而西洞庭山依然遗世独立,深居湖心。
▲ 太湖西山局部及其周围散落的小岛。摄影/傅鼎
碧螺春茶,便产于这两座岛上,故而也叫洞庭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这两座岛,如散落在太湖这个大玉盘中的明珠,终年水汽萦绕,岛上山岭起伏,土壤又是以石英砂岩与云母砂岩的坡积层发育而成的酸性土壤,最宜种植茶树,再加上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的气候,碧螺春这样的好茶产自这里,不得不说是天地造化。
▲ 西山主峰缥缈峰,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因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摄影/陶源
既得上苍恩赐,聪明的苏州人便因势利导,在西山开发茶园965公顷,又在东山种植茶树734公顷,每年产出的碧螺春茶,占全区茶叶总产量的一半多,而且在2002年时,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获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保护。
产于洞庭山上的碧螺春,是如何登上“茶生”巅峰的?又是谁,为她取了如此诗意的名字?
▲ 采摘碧螺春茶。摄影/毕金辉
为什么碧螺春可以笑傲茶江湖?
中国十大名茶,历来颇有争议,但无论怎么争,碧螺春的地位,总是稳如泰山,没有哪一个版本的“中国十大名茶”,敢把碧螺春拿掉。鲜是真鲜,香是真香,霸气也是真霸气。
▲ 西山秀色。颜值高的山,才能产出口感好的茶。摄影/任祝成
茶的历史,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在神话传说里,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荼是什么?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给出了解释,而且记录了苏州与茶的渊源,“今茶字,古作荼……吴人作茗、樗(chū ),以其叶为茗……”。
也许,是洞庭山的茶太好了,所以必须留给一位在茶文化上名垂青史的人来专门记录。他,就是茶圣陆羽。陆羽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在《茶经·八之出》中,他写到“浙西,以湖州上(那时,太湖属于湖州)……”不同的《茶经》版本中,还有“苏州长洲生洞庭山……”的记载。
▲ 东山杨湾晚霞。摄影/任祝成
宋代时,茶事逐渐流行开来,西洞庭山主峰缥缈峰下的水月寺,制作了著名的“水月茶”,受到范成大等文人墨客的追捧,继而“岁入为贡”。明代的洞庭山的“云雾茶”、“明前茗芽”,清代的“剔目”、“片茶”,更是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因为香气清绝,当地人便称之为“吓煞人香”。
▲ 采摘茶芽。摄影/陶源
从乡土气的“吓煞人香”,到诗情画意的“碧螺春”,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
据说1699年4月,康熙帝南巡途经苏州,江苏巡抚宋荦(luò) 以“吓煞人香”茶进献,康熙饮后大加赞赏,并赐“碧螺春”之名。当然,碧螺春茶名之来由,还有产于碧螺峰之说,亦有因茶色碧绿、茶形蜷曲如螺、采制于春天而得名之说。
一杯碧螺春里,全是湖光山色
碧螺春之所以这么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而在于它出类拔萃的口感,喝一口,春天的鲜气在唇齿间打着转,裹着湖光山色一路穿喉过肺,通透无比。这口感的秘诀,一方面在茶青,另一方面也在于采制的工艺。
▲ 一杯香味清绝的碧螺春,是如何炼成的?
茶行里有句老话,叫“春茶秋水”,意为春天的茶味道最足。而春茶里最好的茶,莫过于谷雨、清明之前的茶,谓之“雨前茶”、“明前茶”,采摘碧螺春最恰当的时间,就是清明之前。此时,经过夏、秋、冬三季的积累,一颗颗鲜嫩的茶芽含着丰富的矿物质从枝头探出,要精心挑选,只保留茶芽中最精贵的部分——单芽,炒制之后口感鲜嫩甜爽,而且还带有淡淡的花果香。
▲ 茶香先需茶芽好。
制成一斤碧螺春,需要4斤鲜叶,大约30000到40000个芽头,而老树因为芽头小,需要60000到70000个芽头才能制成一斤干茶。更重要的是,碧螺春只产自东、西洞庭山,因此产量极少、异常珍贵,清末的时候,便“市者多伪”,如今,爱茶者喝到的碧螺春更是不到正宗洞庭碧螺春的1%。
“山好好,水好好,入山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这是洞庭山上的采茶歌,听到婉转动人的采茶歌,你不来一杯碧螺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