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黄芽,黄叶、黄汤,黄芽。一种分寸感极强的茶。既保持了绿茶的鲜香,又多了一份柔和的特质。
蒙顶黄芽中国六大茶类中别具气质的 “黄茶”,是个“位列仙班”的角儿。
白居易曾言,“茶中故旧在蒙山”。蒙山,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唐朝贡茶的产地。
蒙顶黄芽,因采用少有的“闷黄”工艺,而呈现“黄汤黄叶”,甜香浓郁,透着一股子仙气儿。
若想喝蒙顶茶,必尝最为讲究的蒙顶黄芽。因原料珍贵、制作繁琐、产量极低,它一直是小众茶中的珍品。
许多不熟悉的人还以为它是新近冒出来的绿茶。
殊不知,一盏清亮黄汤,色如玉、甜而醇,仿若天上甘露,只消一口便可忘却人间无数。
它是一款古老的饼茶,延续现代,虽然已成为散茶,也有了黄小茶、黄大茶的出现,但传统的闷黄工艺没变,一个黄字,决定了它的品味与特质。
黄芽,就是在"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元人当道的年代,也极受追捧。
"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这是辽国皇族蒙古开国功臣耶律楚材的诗句。
写的是在军帐外明朗的月光下,他用佩刀从黄茶饼上挑下些许小块,置入舂中捣碎研细的情况。
历代皇宫贵族爱黄芽,寻其究竟,却有它的道理。
选料精细
蒙顶黄芽选取春季肥壮饱满的高山茶芽,要求:“独芽、细嫩、新鲜、匀齐、纯净。”
采摘于春分时节,选圆肥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采摘长度要在一点五厘米到两厘米。
采的时候用掰,不用掐。
从开采到结束,不到一个月,导致生产时期短暂。
工艺繁琐
蒙顶黄芽炒制工艺有“一杀青,两包黄,一摊放,三复锅,一烘焙”八道工序。
其中“两包黄”是指黄茶的“闷黄”发酵,“闷黄”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黄芽品质的优劣,且只能用草纸包起来发酵。
草纸透气,不会把茶闷坏。并且草纸包出的茶滋味,色泽最好。
做茶的火候,必须恰到好处。即使最有经验的老师傅,也难保每次都成功。从古至今,黄茶产量都极低,更鲜为人知。
黄芽的生产耗时72小时以上,生产时间严重影响了黄茶的生产。复杂的工艺导致黄芽生产风险和成本增高。
苛刻的茶青要求,繁琐的工序,加之生产历史久远,历史上对蒙顶黄芽加工的记载很少。
蒙顶黄芽的制作技艺,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口授心记、代代相传。
可以说,蒙顶黄芽的制作工艺在现在来看,仍是一门近乎失传的制茶工艺。
内质平和温厚
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鲜嫩显毫,花香幽长,汤色黄亮透碧,滋味甜香浓郁,味甘而醇,山野气韵深留长久,叶底嫩黄。
同绿茶相比,轻微发酵的黄茶,口感更加温厚平和。对肠胃清寒的人尤其适宜。
蒙顶甘露简介
世上有一种茶,因为味道鲜美、爽滑回甘,而被命名为甘露,它便是中国的历史名茶蒙顶甘露。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蒙顶甘露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形状纤细、紧凑多银毫
色泽:
嫩绿色润
汤色:
碧清微黄亮
香气:
香馨高爽持久
滋味:
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叶底:
匀嫩整齐、嫩绿鲜亮
一级:
形状:
形状紧细、有毫
色泽:
绿润
汤色:
黄绿明亮
香气:
清香持久
滋味:
鲜醇
叶底:
较嫩较齐、嫩绿较亮
二级:
形状:
形状较紧细、稍有毫
色泽:
黄绿较润
汤色:
黄绿较亮
香气:
清香较持久
滋味:
醇厚
叶底:
尚嫩尚齐、黄绿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