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因其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是中国的历史名茶,属发酵茶,起源中国明朝,深受海外人士喜爱。红茶制作工艺先进,数据显示红茶中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有益成分。红茶价值极高,可缓解疲劳,利尿,强壮骨骼,抗衰老,养胃护胃,舒张血管。红茶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祁门红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红茶-祁门红茶
红茶-正山小种
红茶-金骏眉
红茶-滇红
一起来看看1949-79年宜兴红茶发生了怎么的一个变化。1949年5月,宜兴全境解放,茶叶生产逐渐恢复。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建国以后的宜兴茶业的恢复发展,主要是以国营、集体的形式推动的,同时,宜兴茶业科研、教育、推广水平,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茶叶种植、制作特别是新品研发水平也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茶叶采购、销售乃至出口,也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主要特征是在“一所两场、一校一厂”(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国营芙蓉茶场、国营阳羡茶场和宜兴农林学院茶学专业、宜兴外贸茶厂)带动下,茶叶的品种筛选、种植、制作、生产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宜兴成为江苏省茶叶科研、新品开发、市场开拓的重镇,也保持了的全国产茶重要基地的称号。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华东分公司指定苏州茶厂到宜兴委托私营茶行收购,1951年,收购31.35吨,主要是红茶。1952年,为保障茶农利益,县成立茶叶管理委员会,设宜城、张渚、湖3个收茶点,代中茶公司收购春毛茶。1953年,江苏省供销社进驻宜兴收购茶叶,1958至1959年,茶叶收购由基层供销社负责,宜兴茶厂负责加工。1960年开始,茶叶收购、加工、推销统一归县茶厂经营,同年由江苏省农林厅、商业厅投资15万元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江苏省宜兴茶厂(宜兴外贸茶厂前身),与当时的南京茶厂、苏州茶厂、扬州茶厂齐名。当时主要是内销红、绿茶的初制。在70年代初生产茯砖茶,茶叶最高年产量近万担。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79年后,宜兴茶园增至5.64万亩,年产量3220吨,成为宜兴第二大副业项目,进入全国重点产茶基地市(县)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国营芙蓉寺茶场、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在新中国“红茶”研究和生产中,作出过许多新贡献。1963年,在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江苏省农林厅、江苏有棉麻公司的支持下,由张志澄先生负责研究和生产出口分级红茶(主要是红碎茶,定名苏红)。1964年,被定为全国红碎茶品质研究6个试点场之一。1965年,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对宜兴夏茶2个茶样给予高度评价。芙蓉寺茶场所出产品外形、内质在当时全国六个试点单位中居较好水平,为中小叶种茶加工红碎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很快在苏南的国营茶场中推开。
宜兴红茶简介
宜兴,古称阳羡,怡然自处幽幽太湖之西濒,威仪坐观群山天目之起伏,山清水秀居所,世外桃源福地,集天地灵气孕育,聚日月精华洗礼,固所产宜兴红茶既得源远流长之美名,更具弥香沁脾之美誉。宜兴红茶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条索紧细、显金毫、匀净
色泽:
乌润
汤色:
红亮
香气:
甜香馥郁
滋味:
醇厚
叶底:
鲜嫩、红匀
一级:
形状:
条索紧结、金毫尚显、匀净
色泽:
乌尚润
汤色:
红较亮
香气:
有甜香
滋味:
较浓厚
叶底:
嫩、红较匀
二级:
形状:
条索紧实、有金毫、略有碎片
色泽:
乌润欠佳
汤色:
红亮(一般)
香气:
尚有甜香
滋味:
浓厚
叶底:
柔软、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