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是历史上有名的绿茶,也是自古而今口口相传的名茶之一。实际上,目前各地不同的绿茶制作工艺大致都是从江浙地区传开,其中一路,飘移至北纬31度的安徽六安,落地生根。后起的六安瓜片不及江浙的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知名。喝瓜片的,多是出生在安徽省内的茶客,从小耳濡目染,建立起了深厚的味觉感情。那六安瓜片的茶树是什么品种呢?
六安瓜片的茶树品种
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在金寨县的齐山村(黄石冲)响洪甸、鲜花岭、龚店;裕安区的独山,双峰、龙门冲、石婆店镇三岔村、沙家湾村,以及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皆位于大别山北麓。这里汇集着五大水库,雨季里云山雾绕,茶树攀山栖水而生。当地人还认为,这里特有的独山小叶种茶,是制成六安瓜片的最佳原料。
从品种来说,六安瓜片的传统品种,当地人称“笨茶”,“笨”是本地原生之意,生命力强韧、发芽晚。(关于笨茶,武卫权先生认为以独山小叶种和齐山中叶种两个茶树品种为主。)而茶谷所植之茶,早期遗留下来笨茶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龙井43号、黄金茶、白茶(类安吉白茶)等流行的品种,这类流行品种具有高产、早产等疾速抢市的优势,符合消费市场“明前”尝鲜的期待。但是,其韵味较之传统品种,却是望尘莫及了!
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艺
谷雨前十天,瓜片鲜叶长到了“开面”,才是它适宜采摘的时间。六安瓜片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这样的瓜片滋味鲜浓,耐冲泡。如果说西湖龙井和碧螺春是早春之味,那么谷雨时节的六安瓜片便是暮春之味。前者意在争春,后者则饱含些对春天的挽留了。
瓜片鲜叶采回需要及时扳片,除去芽头和茶梗,分成嫩片、老片。在烘焙上,多数绿茶常是先烘以高温,再逐渐降温,而六安瓜片是唯一一种先使用低温再进行高温的烘焙方法的绿茶。六安瓜片鲜叶的制作工艺独具特色,讲究火工,称为“两锅三火”。两锅即分为生锅和熟锅,生锅高温翻抖杀青,去除青草气,熟锅低温炒拍理条。“三火”指分为毛火、小火、老火,三次进行烘火。火温先低后高,拉老火为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拉老火的过程为“火光冲天,热浪滚滚,抬上抬下,以火攻茶”。以木炭明火快烘,场面壮观。
每笼投茶3~4公斤,由两人抬烘笼,放在炭火上5秒左右,立刻抬下翻笼,轻轻翻动发烫的茶叶。依次抬上抬下,边烘边翻,每笼茶杯抬上抬下烘翻120~160次,一个人一天烘笼下来,等于走了十几公里的路。并且需要“抬笼快、翻笼匀、拍笼准、放笼轻”。在边烘边翻的过程中,茶叶得到充分干燥,用手一揉,即成宝绿碎末,这也是判断六安瓜片品质的重要一项。
老火对形成茶独特的色、香、味、形起着决定作用,老火拉到100多次,茶叶内在的有机物在极高温下渗出,形成白霜,将一片普通的叶子缎制成了形如瓜子,宝绿带霜,带着奇崛底蕴与香气的六安瓜片。
重火候的六安瓜片,喝起来茶汤力道十足,如果说明前淡雅的绿茶是清纯少女,那醇厚的六安瓜片便是极具风韵的贵妇了。
抓一小把六安瓜片,大约3克左右,放到茶杯里,用90℃的水,沿杯壁缓缓注入到三分之一的量,轻摇茶杯,叶子本身的香气,山林泥土的香气,扑面而来,是一般绿茶所不能比的。一分钟半以后加水,再等待一分半钟就可以开始品尝茶汤了。六安瓜片续水采用的是留根法,留三分之一的茶汤再续水。
荡漾在杯中的瓜片,无芽无梗,有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气势,犹如片片夏荷浮动,映衬下的茶汤泛着碧绿的光泽,煞是动人,让人还没喝就已经被征服。
六安瓜片简介
六安瓜片,简称瓜片、片茶,因其形似瓜子而得名,是唯一一种去梗去芽单片叶制作而成的茶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瓜子形、平伏、显毫、匀整
色泽:
包绿色、上白霜
汤色:
嫩绿、清澈明亮
香气:
清香高长
滋味:
鲜爽回甘
叶底:
嫩绿鲜活、匀整
一级:
形状:
瓜子形、匀整
色泽:
包绿色、上白霜
汤色:
黄绿明亮
香气:
清香
滋味:
鲜醇
叶底:
黄绿、匀整
二级:
形状:
瓜子形、较匀整
色泽:
绿色、有白霜
汤色:
黄绿亮
香气:
纯正
滋味:
较鲜醇
叶底:
黄绿、匀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