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白茶不同于大多数中国其它茶叶,属微发酵茶,由古代中国茶农多年经验制作的传统名茶。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制作工艺也与传统茶叶不同,少了杀青与与揉捻步骤,采摘后,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
白茶-白毫银针
白茶-白牡丹
白茶-贡梅
白茶-寿眉
白茶-金花白茶
白茶-月光白茶
叶底,是茶叶冲泡后吸水饱胀的模样。叶底,是冲泡一款茶叶的第一印象,亦是倒掉一款茶的最后记忆,诉说着茶叶的诸多信息。观察叶底的形状,能感受到新老白茶、春秋白茶、甚至不同品类白茶的差别。下面来看看白茶叶底和工艺之间的关系!
白茶叶底的区别
新茶,春白茶的叶底翠绿葱绿,充满春意,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抹绿色。如果这绿色中出现了不合时宜的陈旧浅黄色,这说明了茶叶可能在保存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品质遭受了损失。
秋白茶的色调,则是它干茶时色系的暗一号,认真辨认,能看清他们多彩的色调,斑斓多变。而叶底的香气,则诉说了一款茶叶芳香物质的残留,展示着茶叶的品种香。香气馥郁的优质白茶,叶底的香气都是自然的。或许有药香、草木香、粽叶香、竹叶香等等,而闷味、酸味、焦味,这些不正常的气息,暴露了茶叶的缺陷,是工艺的不足给茶叶带去的悲剧。
读懂叶底便能分清在白茶世界中浑水摸鱼的做旧茶。做旧茶的底细,便暴露在叶底的展示中。做旧白茶,最爱渥堆高温烤干的做旧方式,在这样的手段下,茶叶剧烈变色,也变得脆弱不堪。故而冲泡做旧茶,观察它们的叶底,黑漆漆的叶底脉络模糊,破碎,仿佛一堆腐败的烂叶,俯身嗅闻,叶底的香气毫无遮掩,只见黏腻,甚至还会有酵味、焦味,闻起来十分怪异。再用手捏起一片,软哒哒的做旧茶叶底毫无生气,轻轻一捏,一搓即烂。
正常的老白茶,即使经过时间陈化,它的脉络依旧是清晰坚挺的,闻它的叶底香,是天然的清爽香气,或许是草木清香,也或许是浑厚蜜饯香,清爽舒适,令人流连。
白茶工艺和叶底的关系
白茶的工艺,在六大茶类中,是独一份的简单。萎凋、烘干,即是白茶工艺的两大要素。油亮的质优茶青,经过这简单两道工艺后,叶底自然也不会差!
从对叶底的凝视,足以看出茶叶原本的品质,也能从这品质中一窥茶汤的滋味香气。那些工艺不完善的白茶,不仅叶底皱巴巴,茶汤的香气滋味更是寥落。
品质好的白茶,离不开到位的工艺。制作白茶时,得注意不少细节。空气的温度、湿度,风向,摊晾的时间、厚度,茶叶离地的高度,紫外线强烈程度……得对这些指标全神贯注,不断翻看着叶片的萎凋情况。一旦萎凋温度过高,接触到太多的阳光,高温强光,都会对茶叶的品质造成不好的影响。受热后叶绿素会开始分解,茶叶变成棕褐色,甚至生出些红色的伤疤,多酚类物质随之氧化,造成白茶的颜色更暗。这样的茶,怎么看,都没有半点好茶的样子。
从叶底的外形、色彩、脉络、弹性,感受这款茶叶曾有过的勃勃生命力,香气尚在,叶片柔亮,这些被丢弃的茶叶面对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结局。对待叶底,是识色闻香,轻拢慢捻,才能懂它的真实和毫无遮掩。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白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主要品种分为:首日芽、天山白、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