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的初加工,分为鲜叶、萎凋、做青、炒青和揉捻、烘焙和簸拣五道工序。而烘焙是岩茶特有特色香味品质风格形成的重要过程。那武夷岩茶如何烘焙的呢?
武夷岩茶之传统烘焙方法
<一>岩茶烘焙之场所、用具、材料。
传统的焙茶场所称为焙间,房屋结构大都是土墙,一般多为二层,上为焙楼,下为焙间,深约7-10米,宽6-9米,下层高约为2.5米,上层为2米,焙间内沿墙边切成20-30个焙窿,砖、泥均可,焙窿规格为54公分左右,整排焙窿宽约80公分,高33公分,两焙窿之间距26公分左右,整个焙间只正面开一大门(双开)可用门调节风向,另与揉茶间的隔墙中开一长约100公分,高25公分小窗,用以直接传递揉好的茶叶(连揉茶历)进行烘焙(火)。
焙楼楼板铺3x2公分左右木条,间隔3公分,上铺水筛状竹席,屋顶多用木瓦条,盖泥瓦以透气(焙楼用做雨天或晚青萎凋用),在茶区未有电力之前,茶厂不分大小,模式大同小异,为武夷岩茶产区普通采用的方法。
焙间焙茶用具有:焙笼、焙筛、焙篦、软篓、茶筑、地历、谷斗、平面木四角架、焙铲、焙刀、抹灰刀、灰瓢、火钳等(附照片),不论过去和现在,只要采用炭焙,都必需有这些用具。
材料:木炭,多选择硬木炭,现也有用竹炭和果树炭(荔枝、龙眼)
<二>烘焙方法
1.初焙(也称毛火、走水焙)烘焙时间多从晚上7~8点钟开始炒、揉、焙,打焙一般提早3~4小时。烘焙时采用明火,但无火焰,焙窟炭温依次从高而低,炭表温度一般在500℃左右。每焙笼大多只放700克左右茶叶摊放焙筛上(即一手炒锅青叶量)茶叶距炭面距离约27公分左右,温度约150℃,烘至底层茶叶半干即可翻拌,约需4~5分钟,翻焙好的茶叶即移放下一个焙窟上(温度稍低些),继续烘焙,待全部烘至半干即可下焙,摊放在水筛上摊凉付拣这些作法上世经七十年代前均普遍采用之后仅极少数茶农尚有使用。
2.足火(复火)是岩茶加工的一道关键工序,烘焙采用暗火(炭上盖灰,第一次用芒萁灰),文火慢焙原则,全靠烘焙师傅根据烘焙的茶叶实际状况而灵活掌握。岩茶的焦糖香即在这一时段出现。
初制茶从摊凉到拣剔,扇簸后一般约有10小时左右,这时茶叶已是半成品,接着就开始足火,由于没有了梗片杂物,每笼投放约2~2.5公斤茶叶,只需2小时左右,焙窑温度掌握在150℃左右(焙笼叶温可达90℃左右)在焙茶叶在起焙前半小时,用地历盖在焙笼上,只留10公分左右空隙,目的是减少空气对流,保温“吃火”,一般情况下,茶本能一次到位焙制成精茶,具体标准是条索呈紧结装状,叶色转变(呈宝光色)闻之有火香(焦糖香)。
另有所谓团茶,补火二道工序,笔者曾见过,后因茶叶量大而多,操作上已不适应实际需要,现在也没有茶农按此操作。
武夷岩茶现行烘焙方法
毛火:主要是将揉捻好的茶叶直接烘干至含水小量达标(从以能折断茶梗为准)已便保存。
烘干用具:大部分茶厂都使用自动烘干机配热风炉或无烟灶,热源燃料大都采用煤,柴油。揉好的茶叶连梗带叶分二到三次烘到标准干度,这期间有适度摊凉时间,主要是视加工量多少而定。茶叶烘干时,一般进风口温度掌握在150℃左右,并根据茶叶品种,老嫩,加工量调节摊叶厚度和焙茶时间,保证烘干烘透。
另有极少数茶农仍采用炭火烘焙(毛火)他们并非不认同现代制法,而是其他一些原因致使未能使用烘干机烘焙。
足火(复火)现行的武夷岩茶足火(复火)仍然遵循“文火慢焙”原则,对已按品质归堆并拣剔好的半成品进行烘焙,直至达到要求的品质为准。
采用机焙用具、燃料如同毛火一样。
烘焙时进风口温度掌握在130℃左右,摊叶厚度烘焙时间主要根据品种、名丛、产地、原料品质以及销区具体要求,由烘焙师傅灵活掌握,基本上能一步到位焙成产品投放市场。
传统的炭焙足火(复火)所有用具等均同毛火,所不同的是足火时采用暗火,(用炭灰盖在火红的炭面)使炭灰面温度掌握在170℃左右,每焙叶量数在3.5公斤左右,叶温掌握在70-90℃之间,茶叶距炭灰面距离约20-35公分,烘焙时间约3-8小时,主要还是根据品种、名丛、产地、茶叶的品质及销区要求,由焙师傅灵活掌握。标准也是以茶叶有转色,有炭火香为准在烘焙结束前半小时是否加盖地历,是全盖或留一小部空隙,下焙后是否摊凉或趁余热装贮,目前尚有一些不同做法,这有待以后实践证明。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武夷岩茶的形态特征: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岩骨花香。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70k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