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又名大乔木,作为中国历史名茶,起源可追溯到周朝。普洱茶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普洱茶主要有:下关沱茶、凤凰沱茶、普洱熟茶、普洱生茶、滇青等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凤凰沱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撤。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攸乐(现名基诺山),历来被列为古六大茶山之首,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境内,是古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腊县境内的茶山。
攸乐的茶叶历史
攸乐古茶山是基诺族的聚居地,过去基诺族被称为攸乐人。一千多年前,攸乐人便已经开始在补远江(小黑江)两岸种茶。攸乐茶山在明朝初年便至少有四千亩以上的茶园,至今在龙帕村、巴来村留下的两千多亩古茶树其树围大多超过100厘米。
清代,攸乐山的茶园也有万亩以上,攸乐山⒛多个寨子都产茶,攸乐山的茶一部分被思茅、普洱的商人买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买去做七子饼。攸乐山的茶至迟在道光年间已销到印度和欧洲,英国人克拉克在1886所写《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已写到,东印度公司在大吉岭和加尔各答均有中国茶叶代办处管理倚邦和攸乐产的茶。
但进人民国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六大茶山茶业衰退,以茶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攸乐人生活更加穷困。1941年兵役和苛税已经让贫困的攸乐人难以承受,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已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候,而正在此时,茶商杨安元在攸乐山收茶时又因不尊重攸乐人的习俗,引起攸乐人的愤怒,双方发生冲突后事态扩大,1941年12月,饮乐人联络瑶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举行抗暴起义,战事一直打到小黑江对面的曼林、牛滚塘、秧林、江西湾、倚邦等地。国民党动用军队也无法控制局面,后来还是云南省府主席龙云出面安抚,才将攸乐人起义之事平息下来。两年的战乱,使攸乐山经济、社会受到严重挫伤,人口减少、茶园大量撂荒,后又因连年烧山开地种粮,茶园损毁很多,但到⒛世纪70年代,保存下来的成片古茶园仍有三千亩左右。
攸乐古茶园分布
攸乐古茶山地处无量山脉南沿地带,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是云南大叶种茶的中心产地。攸乐山的古茶园主要在亚诺村为中心向四周散射,以龙帕山最为集中。另外司土老寨、么卓、巴飘也有老茶树分布,古茶园海拔1200一1500米,面积约3000亩,很多是几百年古茶树。茶种基本是大叶种,偶有小叶种杂之。
攸乐古树茶特点
攸乐古树茶特点是外形条索紧实,油润显毫,清香香气,总体偏柔和清润,较明快,口感偏易武地区苦涩均衡(舌面收敛感强于易武茶区),且不似易武茶有着宽广的口腔饱满感,喉韵亦不如易武深厚,香型口感和曼撒易武接近,攸乐古茶树舌根处苦重,但回甘非常好,而且采摘没有易武区过度,所以茶品性价比较高。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标本信息来自中国植物志)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标本信息来自中国植物志)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