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又名大乔木,作为中国历史名茶,起源可追溯到周朝。普洱茶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普洱茶主要有:下关沱茶、凤凰沱茶、普洱熟茶、普洱生茶、滇青等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凤凰沱茶
一个朋友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两款古树茶,风格都是老班章古树茶。一款是由老班章村古树茶毛茶做成的产品,另外一款是老班章村周边寨子,经过精心拼配而成的产品。
两者口感大致相当,价格相差数倍,但是包装上都印着老班章,你喝哪一款。
朋友的问题很犀利,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名山到底是喝口感还是喝名气。从实际角度出发,喝茶就是喝茶叶的味道,既然二者口感高度相似,自然是哪款便宜喝哪款,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放纵名山造假。
您选产地还是品质?
如果喝茶只喝产地,我们是否能够忽略茶叶本身只去追求产地。不管这一年降水如何,茶树是否过度采摘,茶树发芽情况好坏,哪怕茶叶品质再糟糕,只要产地对这就是好茶。这与掩耳盗铃又有何分别?
这是一个挺无解的问题,不管你怎么做,都能找到支持或是反对的理由。我甚至在想,长期以来,茶圈对于名山的划分是不是不太合理。口感高度接近的产区应该划分到一起,然后再去制定行业标准。从茶叶的外观,条索,颜色等,再到茶叶的内在,口感具体的细微差别,从而分成特级、一级、二级...
这样会不会更科学,更合理一些?
这是个错误?
只认名山不论口感与只论口感不看名山,都是错误。前者脱离喝茶本身,后者就是在纵容造假。现在市场当中有一类产品就是这样,论品质不逊于名山茶,口感也高度接近甚至是完全一致,只不过产地有所不同。
这样的产品一直是个尴尬的存在。
标注本身的产地,则身价不符合它的品质,标注名山,又是很明显的"造假”。现在真应该为这些具有名山特色的非名山古树茶正名,一是在不降低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来扩大产品数量,二是在降低单品价格的前提下来提高所有茶商的整体利润。
这样做既可以解决文章开头所说的品茶悖论,又能推动古树茶市场的实际进步,何乐而不为?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标本信息来自中国植物志)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标本信息来自中国植物志)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