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功效类似于中药“土茯苓”,故被称为茯茶。茯茶有补充膳食营养、消食健胃的作用。在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
官茶
由官府生产经销或向官府纳税后销售的茶均称官茶,在历史上由政府严格控制,用于“茶马互市”。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起设“榷茶法”,不久又行税茶,对私卖、漏税规定了杖脊甚至处死刑。唐代还开始了同西北回纥等族以茶换马的茶马贸易。
官茶体制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官茶是古代茶法中的主角,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
官茶传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新疆、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居民,曾以得到“泾阳官茶茯砖”为荣,甚至将之视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视作珍品收藏。茶马互市期间,陕西商帮也得到了迅速崛起,财雄势宏被尊为“西秦大贾”,曾位居我国明清十大商帮前列。他们在秦岭巴山的崇山岭中开辟了陕甘茶马古道,使陕茶道通天下,输往西北的陕西茶叶最多时达到年一千一百万斤。
府茶
古人好以“州县”指代基层政权,进而代称天下。唐宋盛世,州县是通行的两级政区。到了明清时期,州被府全面代替,州县变为了“府县”。府作为地方政区名称,始于唐宋时期。宋朝升重要的州为府,长官称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简称“知府”。因此官茶也称为“府茶”。
附茶
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在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
福茶
边茶贸易中的茶叶被称之为“附茶”,主要贸易茶品位“泾阳茯砖茶”,因“附”“茯”的读音与“福”相近,茶在当地又是财富与福气的象征。因此茯茶也被称之为“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