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松、石的统一,构成了神秘莫测的黄山风景区,这也给黄山毛峰茶蒙上了种种神秘的色彩。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在高山的山坞深谷中,坡度达30-50度。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层深厚,空气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在这特殊条件下,茶树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极品。
黄山是我国景色奇绝的自然风景区。那里常年云雾弥漫,云多时能笼罩全山区,山峰露出云上,像是若干岛屿,故称云海。黄山的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黄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黄山毛峰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400多年前,黄山所产茶叶就已经非常著名了。《黄山志》中称:“莲花阉帝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黄山云雾茶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明代许次纾也在《茶疏》中记载:“天上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墉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住郭次甫亟称黄山……”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中记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又有一种翠雨茶,亦产黄山,托根幽壑,色较绿,味较浓,香气比云雾稍减,亦轶出松萝一头。”《徽州府志》中也记载道:“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
不过,真正的黄山毛峰茶何时创制,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黄山毛峰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如)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再经过精细炒焙,创制出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所以取名叫做“毛峰”,又因为它产自黄山一带,所以后来冠之以地名称其为“黄山毛峰”。陈彬藩的《茶经新篇》中称黄山毛峰为烘青绿茶的珍品。
黄山毛峰的品质分为特级和一、二、三级,以特级为代表,三级以下则是歙县烘青。“好茶贵在及时采”,特级黄山毛峰都是在清明至谷雨前后采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叶,一般选用芽头壮实茸毛多的制高档茶,当地称之为“麻雀嘴稍开”,黄山毛峰采摘及时,加工精细。采摘期在“清明”至“谷雨”之间,特级茶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一级茶采摘初展一芽一叶和一穿二叶;二级茶采摘开展的一芽二叶和初展的一芽三叶;三级条采摘开展的一穿二叶和一穿三叶。采摘回的鲜茶,制作前要严格拣剔,剔去老叶、茎之后,摊晾,尔后进行加工。加工采取烘青绿茶的制法,要求严格,经过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制成。每道工序都有严格规定,杀青要求鲜叶下锅,撒得开,翻得快,手势轻,使茶色均匀、杀青透彻。揉捻采取边炒边揉的方法,加以整条,不能把芽叶揉碎,白毫不能受损,条索卷曲紧实。烘烤主要是控制火候,要求温度适当,勤炒勤翻,以免烘焦而破坏香味。黄山毛峰外形细嫩扁曲,白毫显露,形似雀舌,色泽油润光滑,芽叶肥壮、绿中徽黄。冲泡后,水色清澈明净,清香味醇,入口醇香鲜爽,回味甘甜,沁人心脾。
黄山毛峰条索细扁,翠绿中略泛微黄,色泽油洞光亮,尖芽紧偎叶中,形状好似雀舌,并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茶笋”或“金片”,是区别于其它毛峰的显著特征之一);茶芽肥壮、匀齐、白毫显露,色似象牙;冲泡后香气清鲜高长,馥郁酷似白兰;汤色清澈明亮带杏黄色;叶底嫩黄肥壮,匀亮成朵;品饮时感觉滋味鲜浓、醇厚,回味甘甜,可用“香高、味醇、汤清、色润”来形容。
用来冲泡黄山毛峰的水温以90℃左右为宜,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均可,一般可续水冲泡2-3次。不过,优质的黄山毛峰即使中总督包达5、6次时,余香犹存、沁人心肺,不愧为茶中佳品。
黄山不仅盛产名茶,而且也多有名泉。据《图经》中记载:“黄山旧名黟山,东峰下有朱砂泉可烹茗,泉色微红,此自然之丹液也。”用黄山的泉水冲泡黄山毛峰,其滋味更加醇厚,而且据说用泉水泡出的茶,即使茶汤经过一夜,第二天茶碗上也不会留下茶痕。名山、名茶、名泉,真是相得益彰。
黄山毛峰简介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绿茶中的珍品,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泰茶庄所创制。因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取名为黄山毛峰。黄山毛峰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形似雀舌、芽头肥壮白毫显露、有金黄片、匀齐
色泽:
色如象牙、鱼叶金黄
汤色:
嫩绿清澈鲜亮
香气:
嫩绿馥郁持久
滋味:
鲜醇爽回甘
叶底:
嫩黄、鲜活、匀亮
一级:
形状:
条微卷、芽叶肥壮、隐毫、匀齐
色泽:
绿润
汤色:
嫩黄绿亮
香气:
清香
滋味:
鲜醇
叶底:
较嫩匀、黄绿亮
二级:
形状:
条微卷、芽叶较肥壮、显芽毫、较匀整
色泽:
较绿润
汤色:
黄绿亮
香气:
清香
滋味:
醇厚
叶底:
尚嫩匀、黄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