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武夷岩茶之铁罗汉

2020-08-12 



 铁罗汉,学名:C.sinensiscv.Tieluohan武夷传统五大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产地及分布: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慧苑岩之内鬼洞(亦称峰窠坑),两旁悬崖峭壁,茶树植于一狭长地带的小溪涧旁(竹窠岩长窠内亦有与此齐名之树)。相传宋代已有铁罗汉名,为最早的武夷名枞。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扩大栽培。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有引种。特征: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或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稍钝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一芽三叶百芽重42.0g。花冠直径3.5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牙叶生育力较强,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高,每667平方米产乌龙茶200kg。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2.9%、茶多酚29.7%、咖啡碱3.7%。制乌龙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幽长,滋味浓厚甘鲜,“岩韵”显。抗旱性和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高。适栽地区:同其他武夷名枞。

栽培要点:选择原种健壮的母树剪穗扦插,培育壮苗。选择土层深厚的园地种植,增施有机肥。幼龄期茶园铺草覆盖,及时定剪,培养丰产树冠。乌龙茶按照“小至中开面”鲜叶标准采摘,一般在5月中旬开采,不宜偏嫩或偏老采。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武夷岩茶的形态特征: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岩骨花香。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70km²。



铁罗汉茶,属乌龙茶类,创制于清乾隆年间,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生长在岩缝之中。铁罗汉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其成品主要经过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武夷岩茶的形态特征: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岩骨花香。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70km²。



岩茶,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得名。属半发酵茶,青茶(乌龙茶),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主产区为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武夷山茶区坐落在福建省西北部,有“奇秀 甲于东南”之誉。

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武夷岩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之王。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