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帮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
当时,对于中国茶叶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是英国,它还是近代最大的国际茶叶市场。一方面,英国本土拥有庞大的茶叶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得益于英国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他们掌握了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权,将茶叶贸易扩张到全球各地,间接帮助中国的茶叶打开世界市场。中国茶商坐享其成,在供给侧牢牢控制住茶叶输出价格,就能随着不断扩大的世界茶叶市场需求,获得高额的利润。
英国市场对于中国茶叶的依赖可以从两组数据来说明。首先,从国家之间的茶叶贸易来看,1843年到1860年间,从广州出口的茶叶基本上全部运往英国。到了1860年代,中国外销的茶叶依然有70%-80%被运往英国市场。其次,从英国本土的茶叶消费来看,1868年的时候,有人做过一个统计,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是3.52磅,中国茶叶占93%,印度茶占7%。可见当时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上的绝对统治地位。
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茶叶贸易对英国整个国家的经济来说都意义非凡。1839年,英国进口的中国茶叶高达4000多万磅,征收的茶叶税超过300万磅,占英国国库全部收入的10%。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已经成为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世界茶叶市场上,中国强势垄断茶叶的出口,英国的茶叶经济命脉掌握在中国茶商手里,掌握在清政府手里,这让英国上下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安之中,他们迫切希望打破中国人的垄断。
很快,英国人就如愿以偿。到了19世纪90年代,英国人的茶叶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人均消费茶叶增长到5.73英镑,而中国茶叶所占的比重却急速下降到11%。那么,短短20多年时间,中国茶叶在英国为什么不受欢迎了呢?
破除中国茶商垄断,英国人在印度发展茶叶经济
我们先来看是哪些地方的茶叶取代了中国茶?答案很有意思,印度茶与锡兰茶——这两个产地当时均是英国的殖民地。
原来,英国商人对中国人垄断茶叶一事耿耿于怀,他们一直在尝试培育自己的茶叶生产地,来满足自己控制的茶叶市场。毗邻中国的印度成为了英国人的首选之地。
1838年,印度殖民地向英国出口了第一批茶叶,由此打开了印度茶叶全面扩张的道路。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盛极而衰,在英国市场逐渐萎缩,而英国人实际控制的印度茶、锡兰茶开始高歌猛进。到了1890年代,印度茶、锡兰茶几乎联手将中国茶赶出了英国市场。
那么,英国人为什么放弃喝中国茶?中国茶为什么丢掉了英国市场呢?
这要从中国茶的主要对手印度茶说起。19世纪中后期的印度茶,在英国人的扶持之下,确实具备了与中国茶一决雌雄的条件。
首先,印度一些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非常适合茶叶种植。阿萨姆地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山南麓,与不丹相邻。这里雨量丰富,有利于热带性的阿萨姆大叶种茶树生长。在历史上,1823年罗伯塔·布鲁斯(RobertBruce),就在印度的阿萨姆发现了野生的茶树。这打破了英国人传统观念中只有中国才能种植茶叶的观念。1833年,丧失了中国茶叶贸易垄断权的东印度公司发现阿萨姆这片丘陵适合种茶,很快种植了80000颗中国茶种。阿萨姆地区生产的红茶浓稠,浓烈,清透鲜亮,耐冲泡,很受英国人的欢迎,一跃成为东印度公司发展茶叶贸易的掌上明珠。
印度阿萨姆的茶园
其次,英国人拥有先进的技术,将工业革命的成果运用到茶叶种植、管理、制作、贩运等领域。当中国的制茶还停留在手揉、锅炒等传统手工工艺的时候,英国人在印度制茶时已经开始使用机器来完成揉捻、解块、烘焙、拣选、筛分等步骤,大大提高了制茶的效率,迈向了机械化制茶的现代道路。当中国茶叶还借助不同层级的区域市场,将小农户的茶叶人挑肩抗,送到贸易中心城市时,印度茶叶已经完全由英国设立的现代化公司管理,根据英国市场的需求与仓储情况,直接调节茶叶运送的时间及运量。
再次,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中国茶叶价格高昂,主要是中间层级多,茶农采摘下来的茶叶到英国商人手中,至少需要经过茶贩、茶庄、茶栈、洋商四级中间商,每级中间商都要抽取一部分利润,最终出口到英国的茶叶价格高昂多半是由这些中间商逐级抬价造成的。英国人深知其中道理。在印度种植的茶叶,主要就是为了出口英国本土市场,茶叶种植园直接将茶叶用来出口,少了中间商的投机盘剥,因而能够大幅降低卖到英国的茶叶价格,这是渠道扁平化的好处,英国人也懂。
这些因素汇聚起来很快就在价格端得到了反应。19世纪80年代,印度茶在英国市场上大为流行开来。1876年的时候,印度茶每磅价值1先令5便士,到了1886年就降低到9.5便士,下降了一半。不仅价格便宜,从质量上来看印度茶也不输于中国茶,有人称用印度茶一分,就可以抵中国茶三分。
这事还没完,英国茶商通过“自生产”尝到的甜头还远不止本土市场的茶叶价格下降,他们还渐渐改变了中英茶叶市场的均衡态势,掌握了主动权。英国市场对于中国茶叶的需求大幅下降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茶叶要降价了,市场已经从中国茶商的卖方市场转移到了英国茶商买方市场,英国开始有底气,耍起手腕来压低中国市场的茶叶价格了。
英国人耍的手腕也很好理解,汉口是中国茶叶交易的中心,当茶叶交易季节,大量的茶叶运输到汉口准备卖给西方人时,洋商就以茶叶质量不好为由,要低价收购中国的上等茶叶;再有,过磅称重时候,英国人会故意缺斤少两,偷吃掉一部分茶叶;给中国茶商交款也会严格限制支付手段,一拖再拖。中国市场的商人敢有抗议,洋商就联合起来拒绝收购茶叶,断了中国茶叶的出口销路。如此,中国茶叶商人日子很不好过,茶业收购价格基本被腰斩,以1897年为例,“宁州茶以前卖六十两,现在只能卖三十四五两;华阳茶实本三十二两,今只售十三四两;安化茶实本六十余两,今只售五十二三两。”
总之,到了19世纪80年代,英国茶叶市场已经成功摆脱对于中国市茶叶的依赖,英国人在印度、锡兰发展出自己的茶叶经济链,并进一步通过世界市场上的主导权,来推广印度茶、锡兰茶。有人将一变化称之为“茶叶革命”,而中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革命中,彻底丧失了茶叶垄断权。
俄国人深入汉口,直接控制上下游茶叶生产链
中国茶叶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已然丧失掉最大的国外市场英国,走上了下坡路。但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往往在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会让历史的进程变得捉摸不定。英国茶叶市场的转向,并没有立即给中国茶叶致命一击,中国茶叶出口在19世纪80年代一度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直到1886年才迎来了拐点。
那么,在中国茶叶在迅速失去英国市场的同时,哪里来的需求增长维持了中国茶叶的繁荣表象呢?这个至关重要的需求源是俄国。
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中国的茶叶已经成为俄国一个重要消费品。中国商人通过边境口岸恰克图将茶叶大规模转卖到俄罗斯。公元1764年,俄国人米勒在他所写的关于赴华使团的意见中说:“茶在对华贸易中是必不可少的商品,因为我们已习惯了喝中国茶,很难戒掉。”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主要被山西商人掌控,山西山人深入到华中地区的茶叶主产区,将茶叶集中到汉口一地,通过汉口-樊城-太原-恰克图的贸易路线,将中国茶运送到圣彼得堡,这条商路一走就是200多年,中国的茶商赚取了巨额的中间差价。
18世纪的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俄语意为“有茶的地方”。
俄罗斯商人当然也不傻,他们知道这买卖中国茶商赚得盆满钵满,但苦于大清国的闭关政策,这些商人只能在恰克图做买卖,没法绕过中国的茶商,深入到茶叶主产区内获得成本价。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商人的红利。俄国受制于自然地理的限制,要在本土大规模种植茶叶也不太现实,他们没法像英国人一样,培育自己的茶叶品种、自己开设茶叶庄园。俄国人一方面对茶叶有着强烈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又没有英国殖民地般的优越种植条件,那么,俄国人会如何破除中国茶商的垄断呢?
据《茶叶全书》记载,大约在1850年左右,俄国商人开始在汉口购买茶叶,打破了只能在恰克图进行互市贸易的管理。第二次鸦片战争,汉口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开放口岸,俄国商人可以由此直接深入到中国的腹地进行大规模商贸活动。汉口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我国生产茶叶的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江苏等省,均有水路与汉口直接相通,俄国人的商船可以沿长江水路将茶叶贩运出海,运往俄罗斯的敖德萨、巴统等地,运输成本较之于陆路大为降低。
俄国人对于中国茶叶的兴趣不止在运输方面,俄国的商人们来到赤壁、崇阳等地向茶农购茶;再者,俄国商人嫌中国茶商生产的茶砖质量不好,就大举出资直接把制茶工厂开在了汉口,生产更加符合俄国市场喜好的茶砖。著名的顺风、新泰、阜昌等砖茶厂,都是俄国人出资建设的,雇工均在千人左右,甚至2000多人。单单是俄国砖茶厂雇佣的工人,在19世纪末就占到汉口工人总数的40%,俄国人对于汉口这个茶叶枢纽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如此一来,俄国商人从原来的下游购买者,一跃而参与到茶叶收购、茶砖生产的中间环节,掌握了华中地区茶叶生产的控制权。
俄国茶商的利润有多丰厚呢?1877年,在圣彼得堡每担砖茶的成本平均是4.8两,售价则为10.7两,每担利润为5.9两,利润率为137%。当年,俄国砖茶一项就帮助俄国人获利87万两白银。
1886年对于中国的茶叶市场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中国的茶叶对外贸易由盛转衰,但俄国对于中国茶叶的进口需求却逆势高涨。1888年,俄国进口的中国茶叶只占中国茶叶总出口量的31.13%,但到了1898年,这个比重已经上升到了61.14%。1894年,俄国商人在汉口的茶叶采买量首次超越了英国。俄国人掌握了从茶叶收购、制造加工、外运销售的所有环节,牢牢控制了汉口的茶叶市场,汉口一地输出的茶叶占整个中国输出总量的50%以上,成为清末第一茶叶输出港。这些输出的茶叶又几乎全部被运到俄罗斯,汉口茶叶贸易进入到俄罗斯时代。
19世纪中国丝绸画中描绘的汉口港茶叶北上的最后阶段:称重、品味、装箱、搬运。
1917年,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新生的政权将茶叶视为奢侈品,严格限制进口与消费,中国与俄罗斯延续几百年的茶叶贸易急转直下,汉口的茶叶市场也跟着受到牵连,陡然间一片萧条。
同样面对中国茶商的垄断,英国人选择的道路是培育“自主品牌”,破除中国茶商的垄断;而俄国商人选择的道路则是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茶产业中,形成对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与控制,自己充当“垄断者”,从而控制茶叶价格。19世纪后,当英国市场逐渐摆脱对于中国茶叶的依赖时,俄国茶叶市场却与中国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与英国完全不同的道路。英国选择了抛弃中国,俄罗斯选择了拥抱中国。这是消费者对口味的选择,也是市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19世纪末的这场“茶叶革命”中,后知后觉的中国人输掉了世界茶叶市场的主导权,一场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世界茶叶市场大洗牌大幕拉开。
参考:
1、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02期。
2、刘礼堂、宋时磊:《信息不对称与近代华茶国际贸易的衰落——基于汉口港的个案考察》,《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
3、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