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咖啡碱和黄烷醇类化合物可以增强消化蠕动,因而也就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预防消化器官疾病的发生,因此在饭后,尤其是摄入较多量的含脂肪食品后饮茶是有益的。据报道,乌龙茶具有独特的分解脂肪的能力,因此在进食较多量动、植物性脂肪食品时,喝浓茶(特别是乌龙茶)有助于把多余的脂肪排出体外。正由于这种作用所发挥的减肥效果,使得乌龙茶以每年数亿罐的销售额在日本畅销。苏联常用浓茶治疗胃道不消化疾病。在茶叶有助于人体消化的同时,茶还具有制止胃溃疡引起的出血功能,这是因为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可以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而起到保护作用。茶叶还具有吸收人体有害物质的能力,它不仅可以“净化”消化道器官的微生物,还对胃、肾以及部分对肝脏履行独特的化学净化作用,因此在苏联将浓茶称之为“人工肝脏”。
现将茶的二十四功效逐一阐述如下。就当指出,在中药文献中有两种叙述方式:一种是从功效而言,偏于“药”这方面;另一种是从所治的疾病或症状而言(中医多用“证”来概括),偏于“病”这方面。后者,多用“主治”这两个字引出。例如关节疼痛,中医属“痹证”,认为是由风湿外袭所致,从功效而言就是“祛风湿”,从主治风湿外袭所致,从功效而言就是“祛风湿”,从主治而言就是“主(或治、疗,意同)痹痛”。茶的二十四功效,都有这两种类型的内容,比例多少不定。同一种功效,每书的用词多有衍变,系文字上的同义词一类。这二十四功效,单用茶叶一味即有效。为加强疗效,还可复方应用。有关方剂,即附于该功效之后。这就是大型“本草”文献中的“附方”体例。有些功效,前人还附有典型病例,今亦广予搜罗附于其后。
茶书类:共11种。《茶经》唐.陆羽撰。《采茶录》唐.温庭筠撰。《茶谱》五代.蜀.毛文锡撰。《大观茶论》宋.赵佶撰。《茶谱》明.钱椿年撰。《茶疏》明.许次纾撰。《茶录》明.程用宾撰。《茶解》明.罗廪撰。《茶经》明.张谦德撰。《茶寮记》明.张树声撰。《续茶经》清.陆廷灿撰。
经史子集类:共30种。《广雅》三国.魏.张揖撰。《博物志》晋.张华撰。《述异记》南朝.梁.任昉撰。《唐国史补》唐.李肇撰。《东坡杂记》宋.苏轼撰。《格物粗淡》宋.苏轼(?)。《物类相感志》宋.苏轼(?)。《古今合壁事类外集》宋.虞载撰。《岭外代答》宋.周去非撰。《续博物志》宋.李石撰。《调燮类编》宋.赵希鹄撰。《敬斋古今注》元.李冶撰。《三才图会》明.王折撰。《滴露漫录》明.谈修撰。《山笔尘》明.于慎行撰。《通雅》明.方以智撰。《台湾使槎录》清.黄叔撰。《黎岐纪闻》清.张庆长撰。《荷廊笔记》清.俞洵庆撰。《广阳杂记》清.刘献廷撰。《聪训斋语》清.张英撰。《饭有十二合说》清.张英撰。《片刻余闲集》清.刘埥撰。《广东新语》清.屈大均撰。《台游日记》清.蒋师辙撰。《瓯江逸志》清.劳大与撰。《竺国纪游》清.周蔼联撰。《檐曝杂记》清.赵翼撰。《岭南杂录》清.吴震方撰。《一研斋笔记》王孝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