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

安徽省六安市绿茶不发酵
六安瓜片,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贵茶。
 

外形

内质

叶底

茶识一览

中文学名六安瓜片
原 产 地安徽省六安市
所属茶类绿茶
细分类别片形烘青绿茶
嫩度等级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
产地海拔100m~330m左右
制作工艺鲜叶采摘-扳片-摊青-炒片-烘焙
发酵程度不发酵
发酵类型不发酵
品质特征外形直顺完整,无芽无梗,由单片生叶制成,无青草味,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历史创制

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以及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六安瓜片原产地在齐头山周围山区,清朝列为名品入贡,并畅销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京津地区,曾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自然地理

六安瓜片产于六安市裕安区以及金寨、霍山两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
内山瓜片产地:金寨县的齐山村(黄石冲)响洪甸、鲜花岭、龚店;裕安区以独山;双峰、龙门冲、石婆店镇三岔村、沙家湾村,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
外山瓜片产地:六安市裕安区的石板冲、石婆店街道半径5公里范围、狮子岗、骆家庵一带。

工艺

1. 鲜叶采摘-扳片

鲜叶采摘:六安瓜片采摘方式独特,是我国绿茶中唯一不采梗、不采芽、只采叶的片茶。目前新的采摘标准是待茶树新梢生长至一芽二、三叶或三、四叶,每支有一两张大片开采。主采新稍上较成熟的二三叶,俗称“开面”采摘。传统采摘方法采摘的鲜叶采回后须及时扳片,将叶片按照不同等级分别摘下,分小片,大片和针把子三类。新式采摘法省去了“扳片”的传统工序。

2. 摊青

传统摊青方式为自然摊放,摊放于竹制或木质的垫子上,或置于竹制、木质的架子上进行鲜叶摊放。现代多采用摊青机。摊放时间为4h为宜。

3. 炒片

传统炒制方法分为炒生锅与炒熟锅,炒锅直径约为70cm,呈30°倾斜,生锅锅温约为180~200℃左右,熟锅锅温160~180℃左右,嫩片稍高,老片稍低。制时,生锅与熟锅相邻,鲜叶在生锅中翻炒1~2分钟,至叶片发软将其扫入熟锅。将炒、糅、拍结合,边杀青、边造型、边干燥,紧密衔接一气呵成。现代多采用杀青机模拟传统炒片工艺进行杀青以提高生产效率。

4. 烘焙

烘焙工艺流程为毛火、拉小火和拉老火。要求炒制的湿坯及时上烘,嫩叶薄摊,老叶厚摊,烘时由两人抬着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s,即抬下翻茶,如此反复操作。毛火烘至八成干,要求老片含水量较低、嫩片含水量相对较高。毛火后初步去杂,摊放1~2天后通过拉小火进一步干燥固型、发展香气。拉小火温度略高于毛火,每笼在木炭明火上走烘40~50次,烘翻交替,至九成干后下烘,摊凉装篓。拉老火一般在拉小火后的两天左右进行,要求火温比小火高而均匀,每篮翻烘120~160次,至表面上霜,手捏成末即可下烘包装。

等级划分

传统分法:按照鲜叶的采摘季节与采摘部位分为:
提片 -清明后、谷雨前采制者,品质最好;
瓜片 -谷雨后采制的大宗产品;
梅片 -进入梅雨季后采摘粗老叶制成。

品质特征

外形

直顺完整,叶边背卷平,外形呈单片瓜子形,色绿带霜,大小匀整

内质

汤色清绿明澈,香气清香高爽,滋味醇和鲜爽,回味甘甜清凉

叶底

嫩绿明亮

茶叶泡法

器皿:盖碗或玻璃杯水:纯净水茶水比:1:50(每1g茶需投50g水)水温:80~85℃ 

冲泡步骤如下图:

1.温杯

沸水温洗盖碗及公道杯

2.投茶

将适量茶叶投入盖碗中

3.冲泡

盖碗内注水后静置5~8s,将茶水分离至公道杯内即可饮用,静置时间可依据个人口味酌情增减。

功效作用

1.抗衰老
2.抗菌解毒
3.降血脂
4.瘦身减脂
5.防龋齿、清口臭
6.抑制防癌
7.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
8.改善消化不良情况

人群推荐

中老年人
肠不适的人
血脂高的人
瘦身减脂的人
口腔异味的人
办公室一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