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洪茶属于绿茶中的一种,原产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城西北5公里外的宝洪寺,是云南唯一的小叶种茶。据《中国茶经》的记载,宝洪茶由唐代由宝洪寺开山和尚引种,明清年间最为昌盛,已传承千年。宝洪茶外形扁直平滑,形似杉松叶,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高锐,味浓鲜爽,汤色黄绿清澈,叶底肥嫩成朵。
宝洪茶炒制方法主要工艺分杀青、摊凉回潮、煇锅三道工序。炒制手法有抖、掳、抓、扣、揿、压、推、磨八种。
历史发展
宝洪茶的历史,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武夷茶罢贡后,到咸丰年间(1851-1861)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个朝代几十位皇帝。是历史上十余处贡茶中最长的。“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涤除沉菏,可见宝洪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称“宝洪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陈霆其著《雨山默谈·卷九》(1539)称:“宝洪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明代大学者李东阳、箫显、李士实三名士玉堂联句《咏宝洪茶》:“七碗清风自里边,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霖水?重试君漠小风团!”其外,明代名著《金瓶梅》、清代名著《红楼梦》均有宝洪茶记述。[3]
坊间传说
宝洪茶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
传说一
1905年前后,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蜂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
传说二
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俱佳,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行也悬高价收买,以促茶农仿制。新茶登市后,连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品质虽优于大茶,但其采制技术均与大茶相同。而瓜片却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为全国名茶。
小满茶语:蜜脂泉瀹宝洪茶
知道张充和,是我在2008年去湘西凤凰古城一游的收获。时值小满,当时读完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便忍不住借道去了凤凰古城,去看沱江,看江边的吊脚楼,看吊脚楼上清秀纯真的翠翠的影子。
在凤凰,沿着窄窄的叫迥龙阁的巷子,我一直向东走,瞻仰了沈从文先生的墓地。在那块孤零零的大石头上,也就是墓碑的背面,我看到了张充和的题字:“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张充和的楷书,结体端庄灵动,气息高古,难怪书法泰斗沈伊默评价说:
“张充和是明人学晋人书。”凤凰之行,我对张充和有了较深的印象。后来,陆陆续续,阅读了数本关于她的书籍。
云南宝洪茶,我是从张充和的《云龙佛堂即事》诗里,初次看到的。她的诗这样写道:“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洪茶。”充和先生的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流寓昆明期间。当时,她借住在昆明的云龙庵,参加完酒宴后,抚一曲《潇湘水云》,坐佛堂的蒲团上,用云南见龙潭的泉水,瀹泡着清香的宝洪茶。她琴罢品茶,听窗外簌簌的落花,思念着处于战火纷飞中的家乡。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说“宝洪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宝洪茶确实质佳量少,据翔实的数据统计,年产量不足五百公斤。宝洪茶,产于云南宜良县宝洪寺周边的宝洪山上,海拔约一千八百米,种植历史有一千二百余年。宝洪茶性寒,香高特异,民间流传有“屋内炒茶院外香,院内炒茶过路香,一人泡茶满屋香”的说法。陈化的老茶,具有清火解热的药效。每年的雨水节气开采,清明前五日前结束。陈霆其《雨山默谈》中写道:“宝洪茶为天下第一。 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
花开的春日,我在云南问茶,寻访宝洪茶不遇。不久,我和能道法师,在昆明的雪林茗居围炉吃茶,当我提起宝洪茶香高难得时,雪林主人慨然相赠一两上品的宝洪茶。
我端坐在茶室里,静赏赵家珍的古琴曲《潇湘水云》,蔡兄携一桶带着凉意的泉水来喝茶,并特别强调,这是他新汲的西蜜脂泉水。
蜜脂泉是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分东西两处。西蜜脂泉位于五龙潭公园西边的关帝庙中,因泉水甘甜似蜜故名。泉水涌出后,汇合回马泉、净池等泉水流入五龙潭。泉北蜜脂殿内的西墙上,嵌着清道光年间立的石碑,文载:
“历邑西城处不数步有蜜脂殿,旁有泉曰蜜脂。邑志所谓西蜜脂也……过此宇者,瞻庙德之威严,睹泉流之涓清,恶念涤而美念溢。”我接过泉水试饮,新涌的泉水,清凉微甘。古时的泉水怎样?我们只能从文献中回味了。而今城市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泉脉壅塞,尤其是泉池几经干涸,泉水从南山渗透补充过来,水质缺乏历史久远的过滤沉淀,水不如古已是必然。
不能辜负了好水。我对蔡兄说:“那就泡我珍藏的宝洪茶吧!”蔡兄欣然应允:“难得,难得。”我用银壶煮泉,斗笠油滴盏碗泡,银勺分茶。好水、好茶,故友、浅夏,一段如花美眷,难遇的良缘。油滴盏中,蜜脂泉水,瀹泡宝洪的春茶。干茶入水即沉,清香四溢,笑靥如花堪缱绻,容颜似水怎缠绵?
入口的汤甜,不需啜苦而化。稠厚的汤感,如锦缎绵绵。相融于水的香,是梨花淡淡,还是如芒果熟透?说也说不清楚。类果香,偏幽,似花香,又太淡。饮罢,口齿中弥沦的茶香,又窜鼻而出。宝洪茶的耐泡、香高、清甜,在绿茶中难有出其右者。
充和先生一生走得很慢,活得很静,看看她的一生,都在习字、作画、吹笛、唱曲、吟诗、喝茶,传统的文化养人,正是这种传统自然的慢生活,才使她成为默然清贵的百岁老人、世纪名媛。
2013年,迎新、木白等友,在遗留着唐风宋韵的宝洪寺,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传香源”无我云茶会。他们现场采茶青,炒制了少量的宝洪茶。深秋时节,我在浙江偶遇迎新,获赠一两,惊喜万分。春茶难觅,宝洪的白露茶更是难得。宝洪茶芽叶肥厚,杀青压扁难以揉捻成形,故色泽深翠,干茶的外观不很匀整秀美,但香却是绿茶中的翘楚。
早春优质的绿茶,往往生长慢,叶片厚,难揉捻,不会有特别娟秀的外形。又因高温杀青,颜色往往偏绿黄。茶之为饮,传统是真功夫,好喝是硬道理。惯于以貌取人、附庸风雅者,常会与兰心蕙质的好茶擦肩而过,真正的爱茶人,不可不细思深察。
宝洪茶的加工工序是什么?
加工工序
采摘
宝洪茶采摘精细,具有开采早,采期短,采得嫩三大特点。每年雨水节令时开采,清明前五至十天采摘结束。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采回的鲜叶薄摊在竹簸箕内,摊放3~5小时,使其散发部分水份。去除青草味气,便于炒制。
炒茶
宝洪茶炒制方法主要工艺分杀青、摊凉回潮、辉锅三道工序。炒制手法有抖、掳、抓、扣、揿、压、推、磨八种。炒制时根据鲜叶老嫩、含水量高低成形程度灵活变换,因势呵成。
杀青
杀青:是蒸发水分,钝化酶活性和初步做形的过程。当锅温140℃左右,在铁锅上涂少许桕油,使锅面光滑,待青烟消失,投入500~700克摊青叶,开始用单手掳翻高抖手势,当散发一定水分后,降低锅温至60℃左右,逐渐改用抓、扣、揿、抖手法进行造形,用力由轻到重,达到理直茶条、揿压成形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干时,起锅摊凉,历时12分钟左右。
辉锅
辉锅:目的是进一步做形和干燥。当锅温50~60℃,投入杀青回潮叶1.5公斤左右,开始采用抖、抓、掳手法,将青锅叶抖散、抓齐、理直成条,待茶叶全部柔软,有热手感时改用压、推、磨手法,进一步做形,将茶叶压扁、磨光,炒至扁平光滑,茸毛脱落,折梗即成粉末时,起锅摊凉,分筛割头除末,匀堆装箱。(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宝洪茶的栽培需要注意些什么?
育苗技术
母本树的选定及管护
根据宝洪茶品种的特征特性,选择叶片卵圆形、光泽度好、叶片肥厚、边缘锯齿状浅的茶树做母本树。选定的母本树冬季进行苔刈更新,株施腐熟农家肥5千克、普钙0.5千克、复合肥0.2千克后浇透水。春茶萌发前15天,株施尿素0.2千克、浇透水促使新梢萌发。在春茶采摘期间母本树严禁采茶,母本树在采穗条前15-20天摘除顶芽以控制顶端优势,促使枝条成熟,萌发腋芽。
移栽技术
直接影响茶苗的成活率、长势、投产时间和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栽后的当年8月至次年6月主要是保证茶叶根系生长所需水分,以保成活。6月进入雨季后,及时除去地膜,结合除草浅耕5㎝-10㎝,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生长。主枝高度达40㎝时进行摘心,促使侧枝萌发扩大树冠,侧枝长达30㎝时进行摘心,通过多次摘心扩大蓬面,每次摘心后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补充生长所需养分。进入8月是茶树生长的第二次高峰期,在透雨后进行土壤施肥,每亩施普钙100㎏、复合肥30㎏混拌后穴施,以确保茶树生长需肥。10月后,茶树生长缓慢,叶片老化,以加强中耕除草和病虫防治为主要工作。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病虫害。移栽后1年每株茶树枝条可达5-8条,新梢普遍长30厘米蓬面达30厘米。(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属标签:宝洪茶鉴别
宝洪茶属于绿茶中的一种,原产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城西北5公里外的宝洪寺,是云南唯一的小叶种茶。据《中国茶经》的记载,宝洪茶由唐代由宝洪寺开山和尚引种,明清年间最为昌盛,已传承千年。宝洪茶外形扁直平滑,形似杉松叶,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高锐,味浓鲜爽,汤色黄绿清澈,叶底肥嫩成朵。
宝洪茶炒制方法主要工艺分杀青、摊凉回潮、煇锅三道工序。炒制手法有抖、掳、抓、扣、揿、压、推、磨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