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又名大乔木,作为中国历史名茶,起源可追溯到周朝。普洱茶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普洱茶主要有:下关沱茶、凤凰沱茶、普洱熟茶、普洱生茶、滇青等
普洱生茶
普洱熟茶
凤凰沱茶
撰文︱关茶
编辑︱青子
图片︱关茶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潮水、固态发酵、干燥等特殊工序加工而成的后固态发酵茶。其中,固态发酵是普洱茶独特的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
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是以晒青毛茶的内含成分为基础,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的酶促作用及微生物呼吸代谢产生的热量和茶叶水分的湿热作用的协同下,发生以茶多酚转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复杂而剧烈的化学变化,从而实现普洱茶特有的色香味
对于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化学物质的变化情况,许多学者都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
夏丽飞
罗龙新[4]等研究了云南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后固态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TF、TR、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剧烈下降;TB和水不溶性茶多酚明显增加,水浸出物含量无明显下降。
龚家顺
周斌星
翻堆工艺对普洱茶(熟茶)品质形成的影响
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中,滋味由浓强变为稠厚,汤色由黄绿变为红褐香气由清鲜变为陈醇。
▲普洱茶不同发酵阶段汤色变化
这一变化是后固态发酵过程中发水量,叶温及微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大生产中,固态发酵堆表叶从第三天开始滋生大量微生物,在不同层面堆温有较大差异,因此每6-7天翻堆一次,是为了调节固态发酵叶的温度,使堆内、堆表的茶叶都能受到同样的湿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如此循环反复,使固态发酵叶的湿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交替进行,使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形成普洱茶(熟茶)特有的品质特征
不同的湿热条件、微生物环境对不同的主要化学成分的代谢、转化、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由此可见,普洱茶在固态发酵过程中不仅发生了诸如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含量下降,从而使茶汤中的收敛性和苦涩味明显降低,形成茶汤滋味醇厚的品质特征;茶褐素含量显著增加,从而形成汤色红浓、叶底褐红的品质特征上的一系列剧烈化学变化,即主要成分变化与普洱茶(熟茶)的品质形成间的关系。翻堆工艺对普洱茶(熟茶)品质形成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编者按)
【参考文献】
[1]周红杰,安文杰,赵飞龙.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4)
[2]周斌星,孔令波,李发志.普洱茶(熟茶)固态发酵过程中不同堆层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江西农业学报,2010-07-15
[3]梁名志,夏丽飞.普洱茶固态发酵固态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6(10)
[4]罗龙新,吴小崇,邓余良,傅尚文.云南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茶叶科学,1998,(1)
[5]龚家顺,周红杰.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茶叶科学,2005,25(4)
[6]蒙肖虹,孙云,张惠芬等.普洱茶固态发酵工艺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J],2008,33(4)81-83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标本信息来自中国植物志)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标本信息来自中国植物志)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