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是经贸往来,商品流通,传递信息的重要通道。历史上通过茂兰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茶马古道就是这样的重要通道,它为促进边疆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方面作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
据史料记载,约公元1610年左右的清康熙年间,茂兰(当时称勐朗)就开始开设了街场,经过几年间的发展就成了一条街,就是现在的茂兰街。当时因商业发展,商品流通的需要,许多商贩从茂兰街出发,途经安乐、哨街、渡澜沧江神州渡,北上大理、昆明、西藏,往返商运茶叶、盐巴、油料、布匹等日用品,久而久之就行成了重要的人马通道,即茶马古道。历史上临沧、云县、双江、耿马、沧源、镇康乃至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县北上大理、昆明、西藏及内陆各省都须途径这条古道,因此曾被列为省道,在历史的交通史上是十分繁忙而热闹的。商运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沿途经济的复苏和集贸市场的繁荣,从茂兰镇驻地到澜沧江边的神舟渡36公里的驿道上先后建起了安乐、哨街两个街场;茂兰镇发展成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而哨街、朝阳寺成了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哨街又是当时云州旅昆十八站中的第二站(旧时每站路程约60里计),而神舟古渡又是茶马古道的必经咽喉,这里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茶马古道这条贯通茂兰南北的古大道曾对茂兰的历史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一是加速了边疆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茶叶经济的繁荣。茂兰最早种植茶叶的年代无考,但从1639年8月初9日,大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县(传说徐霞客也是过神州渡、经哨街、茂兰才到州城的),他在游记中写到:“小憩门阁中,月色正午,凉风悠然,僧渝茗为供”。说明,茂兰的茶叶种植早在明、清期间就已开始了。从哨街、安乐一带房前屋后培植的宝红茶,即原生茶,有的已有几百年的树龄,树干直径近一米,至今仍枝叶茂盛。近两年来,原不值钱的宝红茶经过茶文化的宣传和市场的拉动,身价倍增,每公斤干毛茶达五、六十元,这就印证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古老的就越是现代的道理。1920年哨街查映相从顺宁引进孟库、鹤庆大叶优良品种茶在哨街一带大量种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茂兰镇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目前已成为山区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成为全镇甘蔗、茶叶、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茶马古道在推动茶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动了沿途第三产业的发展,据史料记载,茶马古道途径的茂兰、安乐、哨街、朝阳驿站大量发展了客栈、饭馆、马店等服务业。例如哨街的林家店、马家店、蔡家店、龙家店;朝阳的杨家店、肖家店、段家店等。大店能容纳两百多匹骡马,一百五十多人的食宿,小店也能容纳七、八十匹骡马,四、五十人的食宿。茶马古道的兴盛带动了市场的繁荣,加快了货币的流通,茂兰、哨街古街道两旁曾商铺林立,商品繁多,昭示着历史的久远与辉煌。
二是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茶马古道曾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通道。历史上有多少平民百姓,商贩贾客从这里通过,有多少能人学士、达官显贵途经这里。相传,历史上靖文皇帝落难逃到澜沧江边,看到浩淼而汹涌的江水横亘在眼前,却无计可施而发悲,然后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等到他冥冥中醒来时却鬼使神差地到了对岸,这就是茶马古道上有名的“神舟渡”。茶马古道的贯通,加快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历史上的能人学士又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给沿途各族人民提高了生产技能,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老百姓安居乐业。对加强边疆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三是增进了民族团结。茂兰,历史上就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布朗、回、白等12种民族,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生产生活。茶马古道沿途村寨又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之一,各族人民经过长期通婚联姻、生产生活、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风裕习惯、人际关系方面早已大同小异。而且在生产生活上,红白喜事中,相互帮助,和谐相处,构建了古朴而融洽的民俗民风,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这充分说明,茶马古道对增进各民族的团结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茂兰茶马古道的起源及趣闻
临沧北上大理有若干条路可走。如果你翻开云南省地图,你会发现,从临沧过云州(今云县)到巍山再到大理,取道茂兰最便捷。据说驮茶马帮从云州经茂兰再到巍山,往返一次只用十二天,如果取道凤庆青龙桥则要十六天。尽管众人皆知云州、新城坝和茂兰一带都是瘅疠之区,被视为惧途,有“谁要想过新城坝,先把老婆儿女卖了吧”的儿歌为证。但是贾客商贩还是愿冒此险而不走共它道路,这里的奥妙在于:其一,茂兰虽是山区,道路崎岖,但一则这里民风淳朴,无强盗骚扰之忧;二来回旅途缩短四天,运输成本减少,经济效益可观。其二,茂兰境内盛产优质茶叶,物美价廉,马帮过此顺便购买,赚钱颇丰。谁愿意舍近求远呢,“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也许就是茶马古道的由来。
茂兰境内茶马古道长八十多里,沿途有茂兰、安乐、哨街、朝阳寺等客栈。古道上千万人曾路过这里,千万双马蹄留下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每一个脚印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每一个客栈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在众多来往马帮之中,要数驮茶马帮最吃香。马帮驮茶既赚钱又安全,因为茶能避邪。据说“茶”字本身就是一个镇邪符号,鬼神不侵,贼寇不扰,把“茶”字折开即为“二十人骑木”。为此,不足二十人的强盗不敢抢劫驮茶马帮。
马泗桥北不远的大歇场坡头,不少马帮喜欢在此地开烧(生火煮饭菜)。有时几十起马帮一齐在此歇脚开烧而互不相扰,原因是此处地势开阔平坦,草肥水美,柴禾随手可得。马帮每到一地开烧必先杀鸡,吃肉是小事,看鸡卦(退化了的前腿骨)才是目的。有时在深山老林开烧买不到鸡,马锅头(马帮的头人)衣袋里的鸡卦就派上用场,急用时随手取出两支一配合,便知吉凶。赶马人认为“鸡卦不哄人”,出门上路由鸡卦卦象决定去留。倘若卜得的是大凶之卦,不论是深更半夜还是正在开烧吃饭,也不论遇上倾盆大雨或是娇阳似火,都必须立即动身赶路,否则灾祸难逃。
来往驮茶马帮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茶驮子庞大,路窄之处两马帮撞对班(对面相遇)如何相让呢?赶马人自有妙法。法一,马帮无论大小皆配备有釯、大铃和超子。(釯,象演剧用的打击乐器“锣”,敲打之处明显突起,传声很远。大铃,比拳头大的铃铛,佩戴于第一匹打头骡子的脖项上,声音响亮,传声较远。超子,由数十个小铃铛组合而成一长串,声音清脆悦耳,佩戴于第二匹骡子脖项上。)当两个马帮在崎岖山路狭窄处相遇时,赶头把(走在最前面的那五个骡子称为头把)的赶马人便一边紧敲釯,一边大声“唔,唔……”叫着往后转。听到这种叫声就知道两马帮对面相遇了。这时要根据少让多或下让上的原则,该让路的一方把骡子退到路宽处或把头骡牵在路边,让另一方前行。法二,该让路的一方卸下全部驮子,让另一方先走。一个马帮不论有多少匹骡子,头骡二骡都是经过认真挑选和训练的。它们不一定是形体高大粗壮的,但必须是既胆大又温顺的,能听懂主人的叫唤并听从命令的。头骡二骡素质如何决定马帮的声誉,因此它们的身价较高。
有的驮茶大马帮财大气粗挺威风。锅头骑的是披红挂绿的壮实好马,腰插手枪在后压阵;二锅头(马帮中的第二号人物),佩长枪,常巡前察后流动着,其余赶马人都备有防身器械。倘若在某地遇上贼寇或乡丁要过路钱时,双方常亮出家伙各显威风,结局自然是弱者甘败下风。
茶马古道上的奇闻趣事不胜枚举,其中一则十分感人之事值得一提。哨街大山神庙有一石碑(今石碑已毁,但坟基尚在),名狗碑。神州渡开渡不久,一个有百十匹骡子的驮茶大马帮歇宿朝阳寺。马锅头一夜狂饮豪赌喝醉了酒,第二天马帮行至距哨街二里地的大山神庙时,锅头实在支持不住,命马帮歇息开烧,他自己倒头便睡。不巧,鸡卦显示的是大凶卦象,大家来不及吃饭就匆匆赶路。两天之后,该马帮住宿文笔坡脚,才发觉丢失了钱袋子,同时不见了跟帮狗,到处寻找不见踪影。焦虑之中有人提议原路返回寻找,来到哨街大山神庙,一人到路下屙屎,发现灌木丛中绿苍蝇飞舞,拔开枝叶细看,要找的狗死在这里。狗身下那条布袋正是他们丢失的钱袋,袋中所有银钱毫厘不差。大家被这只狗以身殉职保银钱的忠心义胆所感动,遂为其打造石碑掩埋路边。碑文刻有七个字:“忠心义胆之狗墓”。以此表达感激之情,也能教育路人:狗能如此忠烈,做人岂能不如狗!哨街一带妇儒皆能讲述这段史实,至今传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