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购买好的清香型铁观音有诀窍

2020-08-12 

尽管如此,凡称得上为好茶者,虽各有追求,但也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标准,这就是虽然各人喜欢的茶类不一,追求的侧重点各异,或重色,或重香,或重味,或重形,或兼而有之,但在茶的品质方面,总有某种心理价位、客观标准。

走进茶叶茶叶店,面对柜台上各种各样的茶叶品种,常为不知如何判别茶叶质量而犯愁。其实评判茶叶质量的好与差,目前主要借助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采用一看,二闻,三摸,四尝来确定茶叶质量。所谓一看,就是看茶叶的外形,干看茶的形态和色泽,湿看茶的嫩度、匀度和汤色。二闻,就是闻茶的香气,采用干闻和泡茶后湿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三摸,就好似摸茶叶的身骨,重实与轻飘,光洁与粗糙,以及用手研磨,估量茶叶水分的高低等。四尝,就是选购茶叶时,凡“吃不准”,不妨泡一杯,尝一尝滋味。为操作方便,不妨举例介绍如下。

一、 外形

从外形看,要求茶的色泽、大小、长短、粗细、形状一致,达到整齐划一。如果长短不一,大小各异,很可能是采摘粗放;色泽多变,形状多样,很可能制作粗糙。至于茶中多西末,或含有杂质,那是制成后筛选不精之敌,此茶算不得佳茗。白开水一杯,既无茶味,更谈不上韵味,这种茶充其量最多只能算是一种解渴的饮料,根本称不上是一种好茶。然而对于不同品类的茶叶,有不同的外形要求。绿茶中龙井茶要求光、扁、平、直,形若碗钉;眉茶要求条索紧结、齐一,形如娥眉;红茶中功夫茶要求条索紧秀;红碎茶要求颗粒紧细划一。如果是毛峰类茶,还得看芽毫是否多,芽锋是否露;如果是炒青茶,一旦条索松散,表面粗糙,身骨轻飘,片末多,自然算不得好茶了。这是因为粗老的鲜叶原料是无法做成紧结的条索,而用老嫩不一的鲜叶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自然外形各异,大小不一了。

二、 色泽

从色泽看,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色泽,就是同一茶类不同的花色品种,色泽也是不同的。如绿茶中蒸青茶要求翠绿,炒青绿茶呈现黄绿,烘青绿茶应是深绿。但不论何种绿茶,都应具有鲜灵活气,灰暗、暗黄、深褐色都是称不上好绿茶的。绿茶汤色以嫩绿、黄绿为上,并且清澈明亮。红茶以乌黑油润为佳,倘若茶汤红艳明亮,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金黄色油圈,那就是上品红茶了。至于乌龙茶,则以青褐色光润为好。

三、 香气

嗅香气,茶香誉称为“天下第一香”,历来为茶人看重。凡称得上是好茶者,必须具有讨人喜欢的香气,或清雅,或浓烈,只要令人神闲意远,有开神敞怀之感即可。倘若有杂质有异味,或染有烟焦味,并非出自茶香,只能使人生厌,又怎能冠以“好茶”两字。总结历代茶人经验,好茶的香气应该是有“四不”,即不庸俗,不浅薄,不单调,不浮躁。这就要求有高压脱俗的气质、深厚实质的内涵、丰富多彩的变化、和谐协调的层次。倘能如此,无论何种类型的茶香,都能为茶人称道。一般来说,绿茶应具有清香鲜爽之感,其上品还具有板栗香、兰花香等气味。红茶以嫩香或花香者为好。倘若香气浓烈、持久,质量更佳。乌龙茶则以浓烈的熟桃香为上乘。

四、 茶的味和韵

茶的味和韵,也就是茶对人口腔的刺激而产生的美感。通常,一杯好茶必须具备丰富的滋味,它不但要求茶汤的味道有不断滋生的感觉;而且咽下以后,仍然产生无穷的回味和余韵,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去满足饮茶者的追求。在实践中,也有一些茶,饮时觉得甘甜、润滑,可饮过之后,却没什么回味。所以何为好茶,很难定论。这是因为茶是一种嗜好品,饮者各有所求,各有所好。诸如绿茶茶汤鲜醇可口,红茶滋味浓厚、强烈、鲜爽,乌龙茶的馥郁,花茶的甘香,白茶的鲜爽等,都有各自的风味,为嗜茶者追求。相反,绿茶味淡、涩口者;红茶味平、粗淡者,当属粗老茶之列。不过,尽管如此,凡称得上为好茶者,虽各有追求,但也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标准,这就是虽然各人喜欢的茶类不一,追求的侧重点各异,或重色,或重香,或重味,或重形,或兼而有之,但在茶的品质方面,总有某种心理价位、客观标准。

铁观音简介

铁观音茶属于青茶类(青茶亦称乌龙茶),红心铁观音是铁观音中最原始、最纯正的品种,铁观音茶产地为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铁观音既是茶名,亦是茶树品种名,并以七泡有余香、饮后满口芳香、独具观音韵等特点被无数茶友种草。

铁观音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肥壮圆结、沉重匀整、呈蜻蜓头

色泽:

油润砂绿

汤色:

金黄明亮、浓艳

香气:

浓郁持久、音韵明显、有馥郁的兰花香

滋味:

醇厚甘鲜

叶底:

肥厚软亮、匀整、余香高长

一级:

形状:

壮实、紧结、匀整、净

色泽:

绿油润、砂绿明

汤色:

金黄明亮

香气:

清香持久

滋味:

清醇甘鲜、音韵明显

叶底:

软亮、尚匀整、有余香

二级:

形状:

卷曲、结实、尚匀整稍有嫩茎

色泽:

绿油润、有砂绿

汤色:

金黄

香气:

清香

滋味:

鲜醇爽口、音韵明显

叶底:

软亮、匀整、余香(弱)

相关标签:铁观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