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两茶,是黑茶一种典型的制作形式。它始创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
清道光元年(1821年)之前,陕西商人到湖南安化采购黑茶,为骡马运输方便,减少茶包体积,节约运输费用,将采购的散装黑茶踩压成包运回陕西。当时,这种踩压成包的黑茶叫“澧河茶”。后来,陕西茶商又对茶包作了改进,将重量100两散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1874),晋商“三和公”茶号,又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将茶叶重量增加至1000两,采用大长竹篾篓将黑毛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千两茶”。
“千两茶”的加工技术性强,做工精良,工艺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聘请刘家后人进厂带徒传艺,使少数工人掌握了“千两茶”的加工工艺,亦使白沙溪茶厂成为独家掌握“千两茶”加工工艺的厂家。据统计,白沙溪茶厂从1952~1958年共生产“千两茶”48550卷(支)。由于“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白沙溪茶厂始创了以机械生产“花卷茶”砖取代“千两茶”,停止了“千两茶”的生产。1983年,白沙溪茶厂惟恐“千两茶”加工技术失传,决定将当年在厂加工生产“千两茶”的老技工聘请回厂传艺带徒,从初夏至深秋历时四个余月,共制作出“千两茶”300余支。这批“千两茶”后来以不同渠道和形式,一部分流入各阶层百姓家庭中消费和收藏;一部分被各地博物馆收藏,而一部分却流至港澳台地区及海外。为了满足市场需求,1997年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千两茶”生产;为使“千两茶”这一民族品牌持续发展,1998年白沙溪茶厂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国家专利申请,获得批准,从而使白沙溪茶厂成为全国惟一合法生产“千两茶”的厂家。
千两茶系黑茶茶类中的一个品种, 创制于湖南省安化县江南一带,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
该茶圆柱造形,每支茶一般长约1.5-1.65米,直径0.2米左右,净重约36.25千克。千两茶在国内主要销往广东省、港台地区市场,在国外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