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茶叶早在上古时期,距今约五千年前左右就被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最初是被当作可以解毒的中药使用,后发现泡水饮之清香四溢,唇齿留香,而且还可以起到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功效,于是便在神农氏的倡导下,被先民们泡水饮用。
神农氏的传说虽然有待考证,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茶叶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的始祖,神农氏在炎黄子孙心目中的位置不可撼动,也只有像茶叶这样充满了高贵气质的一种生活必需品,才会进入到神农氏的身边,足以说明茶叶在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唐代诗人郑愚的这首《茶诗》,将茶描绘成来自于天地间吸收了大地精华之物,可见早在唐代,茶已经进入各个社会阶层,不论是高门大户,还是寻常百姓,皆可日日与茶为伴,或亲朋好友,或陌路过客,品茗对饮,笑谈自然。
宋代,文雅之风盛行,上至天子大夫,下至平民百姓,贵至大内金銮,平至酒肆客栈,无一人不饮茶。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生活和文化,文人雅士吟诗作对,茶必不可少,百姓勤苦劳作,茶水必带在身边。
茶叶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条件后,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宋人在饮茶的基础上对茶叶进行了细分,而且还发明了很多与饮茶相关的茶具以及斗茶之类的活动,无形中推动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就连宋徽宗赵佶这样的文雅天子,都著有《大观茶论》。
茶文化兴盛的同时,各种对于茶的研究理论也层出不穷,茶叶顺其自然的成为国饮。
之后的元明清至今论时代如何变迁,茶文化并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反而更加成熟,种类也随之细化,按照发酵程度分化出了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以及给茶叶中添加其他物质而形成再加工茶类,如茉莉花茶、萃取茶等。而且各类茶叶饮法与季节也各不相同,而久负盛名的泾阳茯砖茶就是在这种历史潮流中脱颖而出的。茯茶属于六大茶类的黑茶类,又名福茶,关于其得名,最初的茯茶是在三伏天发酵而成,因而得名伏茶,后又因与中药茯苓功效相似,于是改名为茯茶。而福茶称法,则又与慈禧太后有关。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自西域,开辟了连接亚欧大陆文化商业的桥梁——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传承着财富,而且传承着精神,而茶则是二者的中和,二者结晶,丝绸之路不可抹去的一笔。
泾阳茯茶的发源地泾阳就位于丝绸之路的起端长安城的北端,丝绸之路的三大商品丝绸、瓷器和茶叶中,主要以茯茶为主,只因茯茶富含的冠突散囊菌具有非常好的解油脂的功效,而中西亚的游牧民族的食物主要以牛羊肉为主,茯茶能够更好地帮助消化,在驱除腹胀等消化不良的同时,又能够很好的补充维生素以及其他人体必需矿物质,因而非常受到欢迎,随着丝路商业的日益昌盛,茯茶也慢慢渗透到边区以及邻邦的人们生活之中。文/杨芳整理
庞来,西安土著,靠笔谋生,写过《胡杨女人》等几篇小说和影视作品。一生之爱——吃酒品茶,拼命挣来的琐碎银两也都敬献给他俩了。
茯砖茶简介
黑砖茶,因以黑毛茶为原料,色泽黑润,成品块状如砖而得名。传统的黑砖茶表面上方一般印压有“黑砖茶”三字,下方印有“湖南安化”四字,中部为五角星,每块重2千克。现代精品黑砖茶规格小,制作工艺巧妙,方便冲泡饮用,去除了鲜叶中的青草气,砖身紧实,不易受潮霉变,收藏数年仍不变味,且越陈越好。茯砖茶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长方砖块形、压制坚实、砖面平整光滑、图案清晰、棱角分明
色泽:
黑褐
汤色:
红黄
香气:
菌花香纯正
滋味:
醇厚
叶底:
黄褐尚嫩、叶片尚匀整
一级:
形状:
砖面平整、边角分明、厚薄基本一致、压制松紧适度、发花普遍茂盛
色泽:
黑褐
汤色:
橙红
香气:
纯正菌花香
滋味:
醇和
叶底:
黄褐、叶片尚完整、显梗
二级:
形状:
砖面平整、边角分明、厚薄基本一致、压制松紧度适中、发花普遍茂盛
色泽:
黑润(浅)
汤色:
橙黄
香气:
纯正有菌花香
滋味:
醇和
叶底:
棕褐或黄褐显梗
泾阳茯砖茶简介
泾阳茯砖茶,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制作,其香气和作用又类似茯苓,且蒸压后的外形成砖状,故称为“茯砖茶”。泾阳茯砖茶又称“封子茶”,“泾阳砖”,是再加工茶类中黑茶紧压茶的一种。泾阳茯砖茶不同等级茶评
特级:
形状:
压制较紧实、含梗、棱角分明
色泽:
黑褐油润、金花尚显
汤色:
橙黄较亮
香气:
清香持久、陈香显露
滋味:
滋味醇厚
叶底:
色泽青褐尚匀整
一级:
形状:
压制较紧实、含梗、棱角分明
色泽:
黑褐油润、有金花
汤色:
橙黄尚亮
香气:
清香持久、陈香显露
滋味:
醇厚
叶底:
青褐尚完整
二级:
形状:
压制较紧实、含梗较多、棱角分明
色泽:
黑褐油润、金花较少
汤色:
橙黄
香气:
陈香纯正
滋味:
醇厚
叶底:
青褐、显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