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摇扇一壶茶,笑看人间沉浮事。
盛夏的午后,闲坐小窗捧书静读,正欲倦怠昏睡,忽闻暗香徐徐而来,顿觉清爽备至,思绪不觉一同飘然而去,徜徉于荷塘的氤氲之中。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不仅其味清香,而且能消暑解毒,提神助思,饮茶已经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作为饮茶的专门器具——茶具也经历了沧海桑田,它从实用器具到艺术品经历了华丽的变身,让我们从茶具的发展史看看它都经历了什么。
▲东汉时期 陶茶碗
东汉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着悄然的改变,除了肉食以外,蔬菜在食物中的比重有所增多,显示了社会的富足。随之而来,饮酒和饮茶也逐渐成为社会风尚,当时人们已经把茶叶作为一种饮料而且相当普及。
▲唐 孙位《高逸图》局部
现在所发现的东汉茶具,是与日常吃饭的器具混用的,还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茶具出现。制作上拉坯成型,无任何刻划修饰,这与汉代的稳重、雄壮的社会风气是十分吻合的,它体现出的是一种朴素与平和之美。
▲唐 佚名 《宫乐图》局部
唐朝时,茶主要是饼茶,饮茶前事先需要将饼茶碾成细末,再将茶汁煎煮出来。
在儒释道的影响之下,从唐朝开始茶道文化初步形成,并且把艺术融入其中,饮茶从物质的生理需求升华为精神享受。唐朝的茶道文化东传日本,一直被忠实地保留到现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代茶具
唐代,出现了以青瓷和白瓷为代表的南北两大系统,青瓷以越窑为代表,白瓷以邢窑、曲阳窑为代表。由于唐代烧造出精美的瓷器,才有了元、明、清三代的制瓷百花齐放的局面。
▲法门寺出土 淡黄色琉璃茶盏和茶托
这个时期,茶具已经独立出来作为专门的器具,茶具的造型已经不再是“傻大黑粗”的实用器外观,从功能上也有着独特的考虑。
▲唐 鎏金莲瓣银茶托
唐代以前就流行一种承盘,亦称“瓷盏托”,唐代逐渐增多,口沿卷曲作荷叶形,茶碗则作花瓣形。茶托作为饮茶的辅助工具,是为了防止滚烫的茶盏烫伤手而设计出来的。由此可见,饮茶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雅致生活的体现,早期的大碗牛饮已然成为过去。
宋代兴起了斗茶之风,斗茶胜负的标准为是否将茶粘附于碗壁,碗上先形成茶痕即为输家。斗茶的关键在于茶的质量、点茶的技术,当然也与茶具相关。
▲宋代官窑瓷器
宋代崇尚白色,因而宋瓷都以青白色为主,造型比前朝都要丰富,但是线条却越加简单、流畅。宋代瓷器与宋徽宗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徽宗崇尚极致美学,他把艺术发挥到高度精炼的境界,在他的书画中没有多余的修饰,每一笔都有其韵味。
他的美学理念逐渐发展成为极简主义,在他的倡导下宋瓷的造型简化到极致,又美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
宋徽宗又是一位复古主义者,他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他把宋瓷的器形设计成青铜器的形状,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现代的茶具制作,所以说宋徽宗是中国茶具的设计师一点也不为过。
▲《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轴》局部
明清时期品茶方式较之唐宋有了明显变化,明代的散茶冲饮方便,而且茶叶叶片厚大,冲泡时大大增强了观赏效果。
▲乾隆款紫泥小壶及煎茶器具
明清文人追求将艺术美和环境美融入饮茶文化,在清静的山林、茅屋草舍中,没有了凡世的喧闹嘈杂,饮茶、读书才能使自己回归天然本性。
▲《雍正十二美人图》局部
《雍正十二美人图》中仕女手持纨扇在梧桐树下静心品茶,仕女手中的郎窑红茶具成为画面重点,小小一盏茶具却表现出女子的超凡学识与贵族气质,饮茶已成为具有丰富意韵的儒雅文化。
清代从康熙、雍正朝起,茶具进一步不再以实用为主要功能,而是逐渐倾向于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文人书房案头的陈设、把玩器物。
▲清代紫砂茶壶
乾隆一生喜好艺术,他把宋徽宗作为膜拜的对象,宋徽宗集诗、书、画、收藏于一身,乾隆就要向他看齐。乾隆在艺术成就上无法与宋徽宗相比,但是他一生所作几万首诗,在数量上绝对无人能及。
由于清代紫砂工艺成熟,将中国陶器工艺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所以乾隆把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目标锁定在紫砂壶上。
▲左:战国青铜铎
▲右:清代紫砂汉铎壶
乾隆时期紫砂壶的造型大兴仿古之风,在紫砂壶中可以看到青铜器中钟鼎的身影,这一切都是乾隆模仿宋徽宗的风格。乾隆还命工匠把自己的诗作刻于壶身,让紫砂壶集诗词、书法、绘画、金石、篆刻和造型等诸多艺术要素于一身。
▲紫砂御题诗烹茶图圆壶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乾隆御制诗紫砂壶,造型古朴独特,浅驮色的砂泥突显出卓然的艺术气质。不过这种工艺在乾隆以后也已绝迹,我们只能到故宫才能欣赏这样高雅的艺术品了。
在清代,茶叶是中国出口的主要物资,当洋人来到中国,官员们将精美的茶具作为礼品送给他们,中国的茶具也因此得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由于它制作精美,也成为了各大藏家的收藏对象。
中国的茶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情致,喜爱饮茶的人都很注重意境的营造。在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人都需要自我调节来减压去躁。有清茶美器相伴,欣赏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有着对于美的追求,必然会赢得自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