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又临一年中秋月圆时,想必大家期待已久,那中秋节有哪些重要的习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赏月品茗吃月饼等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中秋赏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赏月在汉代以后就成一种高雅的风俗,赏月咏月的诗赋,累见篇牍。
到唐代,赏月活动约定俗成在八月十五夜进行。中唐时期福建进士欧阳詹的《玩月诗序》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此中说出中秋赏月之妙与风俗形成的来由。
到了宋代,八月十五才定为中秋节。《梦梁录》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中秋吃月饼: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圆圆的月饼,融合了水的“神韵”、经过了火的“考验”,成为中华民族团圆、幸福的象征。
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见在宋代,月饼因其香甜可口,深受人们喜爱。月饼的大行其道,也给诗人的生活平添了无尽的诗情和快意。
清代诗人袁景澜在《咏月饼》诗中言:“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寥寥数语形象地描写了制作月饼的情形。
民国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生动地概括了四合院里欢度中秋佳节时的情景。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了。
中秋品茗:提壶慢注水,静品一杯茗
有中秋节的历史,就是有饮茶的历史。中秋夜,仅仅有月饼,未免美中不足,茶,适时加入,于淡淡月色中,茶香氤氲,乘风好去,长空万里,何其快哉。
自唐朝开始,就有煮饮团茶的习俗。宋朝,又以福建建瓯一带的北苑龙凤团茶作为贡茶。极品的团茶,“其饼绝精,价值金二两”。团茶也被称作“月团”,中秋之夜,团茶代表着团圆,赏月饮团茶更是天造之合。
古时的团茶,有繁琐的程序,经过炙、捣、碾、筛,然后在釜中煎煮而成。
自明太祖罢贡团茶后,茶叶主要以散茶为主,品饮也成了现在的冲泡法。明月没有变,茶事多有流转。当年作为贡品的团茶只能在皇家大院中煮饮,而后的散茶,却如月光一样撒播于千家庭院。
咏茶歌中,尤以唐人的“一碗喉润物,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等,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清风生”为经典。据说到中秋佳节,古人赏月之时就会轻声吟唱。此时饮茶毕,飘飘若仙,乘风归去,琼楼玉宇,堪与广寒宫的嫦娥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