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分享

评论

0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2020-10-29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全文共4000字,阅读大约需要5-10分钟

 

谢加阔的双手轻抚不停转动的泥团,手工拉坯这项传统而神奇的技艺,在他手上已然十分娴熟。

 

▼谢加阔采访原创视频

 

2020年9月10日孔雀山行走近原产地第5期

玉石山下古宅村·痴“泥”人谢加阔

 福鼎店下站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谢加阔丨福鼎柴烧茶器匠人

人称小黑,自幼在福鼎长大,毕业后回乡创业,隐居在太姥山脚下的小村庄里潜心研究柴窑技艺。5年来他无数次烧得窑毁壶坏,依然坚守在几平方的小柴窑里。如今,福鼎越来越多的茶人、大师喜爱他的茶器,他的柴烧作品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并且常年供不应求。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制陶方法,拥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主要用薪柴为燃料烧制陶瓷制品,烧窑难度相当高。

 

烧窑时温度需要在1200℃~1300℃之间,坯体需要经过70多个小时的猛火洗礼后,自然落灰成陶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烧成后的器物表面千变万化,也许第一眼看上去并不那么惊艳,但细看之下,每一件都有着特点不一的美。

 

最近,在福鼎店下镇的一个小村庄,我们见到了一组特别的柴烧作品——“大乔”、“小乔”盖碗。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小乔盖碗

 

敞口的设计古拙大气,造型古朴清雅,质感浑厚内敛,没有丝毫粉饰之气,粗而不陋。

 

盖碗内外不曾上釉,却生出天然落灰釉,既有金属般的质感,又有玻璃般平滑的光泽。

 

窑变烙下的“火痕”,形成了难以名状的艺术美感,连茶汤下的色彩也变幻得奇妙异常。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大乔盖碗

 

这款已获得国家外观专利的柴烧盖碗,设计的初心是专“为白茶而生”。

 

白茶不炒不揉不杀青,是人为干预最少、最为自然的茶类。一般的盖碗,很难完美的泡出白茶的天然韵味。

 

而“大乔”、“小乔”盖碗,能够承载白茶的一切特性,诠释福鼎白茶最深层的韵味。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泥料选用福鼎当地的矿泥,地下八百米挖出来的天然原石,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能让茶汤带来更强的厚重感。

 

器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福鼎白茶大师方守龙泡茶时随手使用的大碗。既让白茶既保持了天然风貌,又能让茶叶在碗中自由舒张,释放出白茶最初的味道。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这款独一无二的柴烧盖碗,它的设计制作出自一个90后青年谢加阔之手。

 

而他,也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独特的个性。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谢加阔的柴烧工作室,在店下镇一个叫福安塘的小村子里。工作室是当地的老房子,柴窑是他亲手搭建,就建在房子的后院。

 

1991年生人的谢加阔,从小就在这里长大,或许是与泥土有缘,长大后他考取了泉州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陶瓷制作技艺。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在学校的时候,他学习陶艺常常比别人快,总是很快领会其中的要领。因而,他能力深得老师们的赏识。

 

2013年,谢加阔即将毕业之际,泉州一家陶瓷老板看中他的过人之处,高薪聘请他,但他主动放弃了这个别人眼中很好的机会。

 

一年后他回到了福鼎,选择创业。他说,在德化是因为陶瓷,而回乡则是“为了”陶瓷。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福鼎是中国白茶之乡,当地的好茶不少,却没有专为白茶设计的茶具。为家乡的白茶设计专属茶器,泡出一道真正好喝的白茶,成为了他的创业初心。

 

然而选择做这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东西,谢加阔全家人都充满了疑问和担忧。但他认为,既然选择了陶瓷,就要坚持。

 

当时资金紧张,谢加阔便把没人居住的老房子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之后,在时光停滞的小巷子里,谢加阔开启了他的“为白茶而生”器具之路。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工作室里没有电脑,没有wifi,他只专注于柴烧陶艺,没日没夜地创作着作品。

 

拉坯、成型、修坯、装窑、烧制......从一团泥巴到一件作品,需要经历大大小小一二十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易。

 

谢加阔每完成一批作品就要统一进行烧制,不管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三天两夜的烧窑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严阵以待。即便是自己亲手搭建的窑炉,并不能让烧窑变得轻松。

 

每次烧窑需要收集四到五吨的木柴装窑差不多要花两天,烧窑大约需要70多个小时。过程中需要控制火势,不断观察,添加柴火,人一刻都不能离开。

 

不仅如此,烧窑最难忍受的还有1300℃的高温炙烤,即使是在冬天也浑身冒汗。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每有成品出窑后,他都会拿去给当地的人们分享、使用,从得来的反馈中再思考如何修改。

 

而对于不满意的作品,他都是毫不犹豫的砸掉,几年来不知道砸了多少。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从设计到制作,谢加阔前后用了三年时间,不断的走访福鼎当地的白茶大师,如方守龙老师、梅相靖老师等等。

 

方守龙老师在当时给了他很多的帮助和灵感。同时他也开始学着品茶,学习白茶文化,体悟福鼎白茶的茶性。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之后,谢加阔的茶器渐渐出现在很多人的茶桌上。

 

刚开始这些外表黑乎乎的柴烧茶器,显得十分不起眼,但当大家使用之后才发现,谢加阔的坚持给白茶的冲泡带来了意外之喜。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用他的柴烧茶器泡出的白茶,水更柔更细,口感层次更丰富,茶汤滋味更醇厚,像是增加了茶叶的年份一样。

 

打造“为白茶而生”的茶器,无疑,谢加阔做到了。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器之好,在于泥。好的泥料不仅在烧窑时好控制,而且烧出来的茶器,能让茶的香气、滋味能够完美的释放。

 

谢加阔的柴烧茶器,泡出了真正好喝的白茶,与他所用的泥料是分不开的。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由于各种泥料中所含的矿物质以及泥料收缩比各有不同,在选取泥料时,他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数百次对泥料的筛选、调整配比、反复实验之后,最终挑选出了适合泡白茶的泥料——原矿岩泥。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这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团泥巴,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山坡土,而是来自福鼎当地八百米地下深处的矿泥

 

谢加阔认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福鼎的土壤孕养了福鼎的白茶树,同样这福鼎的矿泥,也更适合氲养、发挥白茶的香和滋味。

 

刚挖出来的矿泥是整块的天然原石,不能直接用于拉坯,需要磨碎配料后放入水中浸泡,再水淘出泥,进行炼泥,层层加工后,才能变成真正的泥料。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在柴烧过程中,岩泥里丰富的矿物质因子被火唤醒,从坯体内部熔化出来,与火层层相叠,呈现出像金属光泽的独特质感。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几亿年形成的原矿岩泥所烧制出来的茶器,能够净化及软化水质,冲泡的茶汤,口感更醇厚,滋味气息更饱满。

 

在谢加阔看来,孕育了福鼎白茶的这方土所烧成的器,称得上是福鼎白茶的灵魂伴侣。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一堆泥料,一碗清水,一根割线、一台陶车。谢加阔坐在陶车前,双手轻抚不停转动的泥团,手工拉坯这项传统而神奇的技艺,在他手上已十分娴熟。

 

看似简单的拉坯,实际上打基础就大约需要半年。而最艰苦的烧窑环节,过程也让人难以想象。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揉泥

 

去除泥料中的气泡和杂质,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而且,只有揉到足够的密度,泥料足够细腻,才能拉制出好的陶坯。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拉坯

 

这项古老的技艺是器物手工成型的第一步。将揉好的泥团,放在轮车上,借旋转之力,随着双手,延展变化,合拢弯曲,最后形成具有灵性的器物。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修坯

 

在坯体半阴干的状态下,利用不同的刀具、工具,将不平整的表面修平整,将薄厚不均匀的坯体修均匀。这是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装窑

 

由于是无釉裸烧,做好的陶器打磨定型后就可以装窑了。装窑时要先考虑好火的走向,再一件一件地放进窑里排好。火从哪个方位窜过,决定着烧出来之后的纹理和色泽。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烧制

 

装满窑后,先低温烧制,再持续加柴升温。烧窑过程中,火焰焚烧会在泥坯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火痕。同时,木柴燃烧后的灰烬随热气流窜入窑内,附着在坯体上。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当温度烧升至1200℃~1300℃后,木灰开始熔融,形成层次丰富的自然落灰釉。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烧窑之后,是更为漫长的开窑等待。窑内的温度需要冷却几天后,方可开窑。每一次的柴烧开窑,都是从灰烬中寻找美丽。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火痕和落灰会因薪柴材质不同、坯表落灰多少、烧窑时间的长短、坯体在窑内的位置及所受的温度差异而呈现各异。

 

因此,每一只柴烧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柴烧艺术的魅力所在,令人欲罢不能的原因之一。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自然落灰、漂亮的火痕、粗犷的美感……谢加阔的柴烧作品,不仅可以泡出一道好茶,还有着触及心灵的手工情感在里面。

 

福鼎有越来越多的茶人喜爱他的茶器,早期方守龙老师也用他的柴烧盖碗泡茶。也因此,谢加阔的订单多来越多,常年供不应求。

 

现在很多人都会专门跑去他工作室喝茶聊器,大多数都是冲着柴烧茶器而来。经常有人问他,“烧到目前为止,你烧出来最好的作品是什么?”

 

他总是坚定地说,“柴烧没有尽头,每一窑都是未知的,对我来说,最好的作品永远在下一窑。”



 

 /下期预告/ 
 

孔雀山行

每期推出一款好茶

讲述茶人手工艺人的故事

 

下期和我们一起

走近「中国普洱茶第一人

邓时海
 

一同品尝在岁月沉淀中愈久弥香的

 「普洱茶」

 敬请关注~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孔雀山行第5期丨延续土与火的非遗印记——福鼎深山的90后柴烧匠人:谢加阔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新闻媒体或自媒体,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info@kongqueshuo.com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孔雀说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孔雀说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孔雀说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评论列表
为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