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Kg是历史的选择
大多人不明白,天尖大篓为何大多选择25Kg,这要追溯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名臣左宗棠仕途之前曾在安化长达八年之久,深谙安化黑茶对陕北民族的重要意义。
官拜陕甘总督后,改传统茶引为茶票,茶商凭票至安化采购茶叶,规定每票50引,每引100斤,可带损耗25斤,每引共计125斤。两引为250斤,制茶25Kg为一包,其中正茶4包,副茶(损耗)1包。
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运输的马匹所配的马鞍大多为木架,两侧突出,突出端穿孔系有麻绳,方便成方的茶包摆放,用麻绳固定后即使在崎岖山路中穿行也十分的稳固。同时另一种运输方式:人力用扁担肩挑,刚好一边25Kg,俗称百斤的担子。而成方的茶包在船舱中所浪费的空间非常少,因此安化黑茶运往西北的茶的包装大多选用25Kg为一篓的蔑篓方包沿袭至今。
25Kg后期陈化更具期待
安化黑茶为适度发酵,后期与自然空气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具陈化属性的茶类。这点与普洱又有所差别,生普成型后众所周知尚为绿茶属性,全靠后期的陈化,因此我们经常说来泡老普洱,但绝非熟普。熟普是人工深度后发酵茶类,后期陈化的空间就非常狭小了。
那么我们想喝到完全转换为老茶的生普太久,已经转换的熟普又没有期待了,毕竟自然界的天然物理化学变化充满了神秘,陈化后才能充分的展现出老茶的魅力。因此25Kg的天尖篓采用高马二溪黑毛茶制作而成,陈化的空间与价值更具期待。
同时茶叶与空气中的各种元素在自然的条件下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需要更多的茶成堆来参与,2Kg太少,50Kg太大不方便运输,25Kg即保证了运输的方便也能让后期的陈化作用更为充分,因此25Kg的选择其实是先辈数十代人所总结的经验。
2005年,一篓25Kg的1953年所产的天尖茶,在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中被专家估价高达48万元。
精选高马二溪皇家一级原料
自工业革命后,许多行业已经使用机械生产,茶行业也不列外。而高马二溪这片安化黑茶核心产区仿佛如世外桃源般与世隔离,不知是大山的险阻还是历史的传承,一直维持着数百年不曾变化的原始农作,所不同的是有了货车参与运输鲜叶。
25Kg天尖篓,采用谷雨前后高马二溪核心产地的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为原料,其采摘要求极为苛刻,在春雨绵绵的季节里只能选择晴朗的天气采摘,据老茶农说,这样的茶更甜。还需得茶叶表面的露珠自然蒸发之后,不许掐,只能轻柔的掰。在陡峭的沟壑山岚间,以这样的采摘标准,即使最醇熟的老手,一天所能采摘的数量也是极少。
所采摘的鲜叶需当天肩挑到山腰,再以车运至山下车间连夜赶制,对制作的时间也是极为考究。所以每篓茶意味着数百醇熟茶农的汗水,高马二溪工厂几十个通宵达旦的作业。
古法泡制,创新精选
其工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浪得虚名,是所有茶类工序最为繁琐复杂的茶类,多达25道,每一道工序都与最后呈现息息相关。
古法传承至今的工艺大多是手制,极为考验人的耐心,到如今也有少量机器的参与,让品质更为保障。比如筛分中选用了风选机,去除了茶叶采摘与运输过程难免夹杂的非茶类(砂砾、青草等),还使用了色选机,通过色泽归类,以保障每一泡茶的杀青程度、发酵程度的一致性,这一点古人是做不到的。
安化的地理属性造成古时仅此一种干燥方法——七星灶,采用漫山遍野的柴火使用七星灶烘焙。七星灶在安化黑茶的生产中使用至今,所不同的是,如今高马二溪大多采用无烟木炭进行烘焙,除此之外还有干燥机的使用,干燥十分均匀,含水量的检测除了传承至今的经验外还有了检测仪器的使用,更为精准。
四年厚积,仅300席
高马二溪25Kg的天尖篓已阔别四年。2019年开年新作,重新面世,技艺愈加纯熟,更受期待。
精选的一级原料大多转化成了如今随处可见的两百担,毕竟对于市场上的流通来说,1Kg的两百担茯砖茶更为方便,也更适合随手便携的饮用习惯。所以四年后再度面世的高马二溪25Kg天尖篓数量非常的稀少。
而对于陈化来说,始终是高马二溪的千两与25Kg一篓的天尖更具有期待,从体量与制作工艺来说,制茶师给了更多的空间,让神奇的自然来参与,至今也很少有学者能事无巨细的道出安化黑茶与自然之间的情感故事,想来犹如薄纱遮面的远古美人,神奇的从历史中款款走来,朦胧中透着神秘美感。
沸水过后,一波顾盼,一波心语,惹人欲窥迷障,一探传奇。